我和大學同學趙靈美(化名)在畢業後,一直都還斷斷續續聯繫着。
35歲那年,我們聯繫得比較多,因爲這一年,她經歷了三連擊:被丈夫出軌、被原生家庭背刺、被同事背後“捅刀”。那段時間,她幾乎崩潰了。

她拼命想挽回婚姻,希望丈夫有所改變;她苦口婆心想和原生家庭和解,但不知道自己還能相信父母幾分;
她還試圖給公司領導解釋清楚和同事的誤會,她指望同事能爲她考慮一下。
但後來她發現,改變一個人比登天還難,相信一個人還不如相信天氣預報,人一旦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失望就如影隨形。
那一年之後,她學會了一件事:人最清醒的活法,是三不原則——不改變任何人,不相信任何人,不指望任何人。
這聽起來很冷酷,但在後來的時間裏,卻讓她慢慢走出了痛苦,活得前所未有的自在。
不改變任何人,自渡者天渡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控制幻覺”,就是我們總以爲自己能影響別人、改變別人,但現實是,大多數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你苦口婆心勸朋友戒菸,他說“知道了”,轉頭繼續點了一根抽上了;
你一片好心提醒父母別買保健品,他們卻嫌你多管閒事;
你想改變伴侶的懶惰、冷漠、沒上進心,結果只換來一句:“你怎麼總看我不順眼?”

我們都太容易陷入救世主情結,但人生的真相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軌道,該撞牆的,你攔不住,該成長的,也不是你拔苗助長就能開花結果的。
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同理,真正成熟的人,是在認清人不可改後,依然願意去和別人交流溝通。
放過別人,其實就是放過自己,只有先愛自己,纔有能力去愛別人。
不相信任何人,信任要有邊界,防備不是冷漠
不相信任何人,不是說你要滿腦子陰謀論,整天疑神疑鬼;
而是你要明白,人心會變,利益會動,情感會碎,只有底線和邊界,纔是你最後的護身符。
所謂信任,並不是盲目地相信某些人不會背叛你,而是在和對方設立邊界之後依然給予的尊重。
這很明顯,信任是建立在充分認知與清醒判斷的基礎上,而不是一股腦把所有鑰匙交出去。

你相信上司的人情世故,最後被架空;你相信朋友的承諾,最後被放鴿子;你相信戀人的誓言,最後只剩回憶。
“我以爲你會站在我這邊。”當你把這句話說出口的那一刻,其實已經輸了。
所以,不相信任何人,這裏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保留一分清醒,三分理智,因爲很多時候你需要自保。
當然,信任也可以給,但必須留有退路;人情可以還,但也必須有餘地。
其實最可怕的不是自己被人騙,而是自己騙自己。
不指望任何人:所有成長,都是從失望開始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期待父母理解你,結果換來一句“你都多大了”;
期待朋友支持你,結果對方臨時有事;期待伴侶爲你遮風擋雨,結果關鍵時刻他跑得比誰都快。
當你把幸福、安全感、信心建立在別人的回應上,那註定是建在沙灘上的房子,遲早要被海浪拍倒。

心理學上稱之爲“外部歸因”:凡事把責任、希望、動力都交給別人,這種活法,看起來安全,其實最脆弱,因爲你永遠控制不了別人。
真正的清醒,是不指望任何人來拯救你,你累了,就歇會兒,不是等別人來勸休息;
你傷了,就療傷,不是等別人來疼你;你想要的東西,就自己爭取,不是等天上掉餡餅。
你可以相信人性本善,但先要準備好自己能扛住人性本惡。
靠人靠天靠祖上,不如靠自己。
靠自己永遠不是口號,而是你一邊咬牙扛過難熬的夜晚,一邊對着鏡子告訴自己:“撐過去,一切都會好。”
清醒不是冷血,是自我保護的高級形態
這“三不”原則聽起來很冷:不改變、不相信、不指望。但它不是絕情,而是一種更穩當的活法。
你不去改變別人,就不會強求;你不輕信別人,就不會盲目;你不指望別人,就不會崩潰。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掏心掏肺,不是所有情,都值得你掏空自己,不是所有關係,都值得你用力維繫。
你可以熱愛這個世界,但你要學會保護自己,畢竟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你全心全意信任、期待、依賴的人,只有你自己。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