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錢又不缺愛的人,都早早戒掉了這1種想法(基本錯不了)

由 壹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09

最近看到一句令我感到很震撼的話:

“錢會流向不缺錢的人,愛會流向不缺愛的人。”

看看身邊的人,那些在愛裏遊刃有餘、被溫柔包圍的人,似乎總是“不缺愛”的那一類。

而越是缺愛的人,越小心翼翼、用力抓住,愛越是像流沙一樣瘋狂從TA們手上溜走。

不僅把對方越推越遠,甚至還會一次次陷入“我是不是不配得到愛”的自我懷疑中。

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涅朵奇卡:一個女人的一生》裏說:“從小缺愛的人,會瘋狂給不缺愛的人獻愛,就像窮光蛋給富翁捐款。”

這太不公平了,不是嗎?

明明那麼努力,那麼渴望,爲什麼愛偏偏流向那些“看起來”不那麼需要它的人?

“那些不缺愛的人,到底做對了什麼?”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爲什麼愛會流向不缺愛的人?

更重要的是,希望從此刻起,你可以學着,讓愛慢慢流向自己。

爲什麼愛不流向缺愛的人?

心理學有一個“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好的越好,壞的越壞。

我的來訪者小妖和她閨蜜小仙的故事,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小妖長得很漂亮,從來不缺追求者。

但她交往過3任男友,都沒能走進她嚮往的婚姻。

每次見完男友的父母,覺得快要結婚時,男友都會和她提分手。

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明明言語和行動上她都非常孝敬長輩。

到第三次分手時,她徹底崩潰了,哭着問男友: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你們都這樣對我?我真的想好好和你走下去。”

男友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你是個好女孩,但我還沒玩夠呢,不想結婚。”

結果分手半年後,他就結婚了。

小妖有一個閨蜜小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唯獨對感情一點也不上心。

小仙的感情之路與小妖截然相反:

她不會按照長輩喜歡的風格來穿衣服,也不會假裝自己是個溫柔賢淑的女孩。

而是每天睜開眼睛就在想:今天又要看什麼書、學什麼東西、玩什麼娛樂項目來充實自己。

談戀愛全憑心情,高興就打扮得精緻一點,犯懶就穿T恤、人字拖,完全不在乎男方怎麼看。

但她越是不在乎別人愛不愛她,別人越是發瘋似地愛她。

男友對她很好,她婚前買房,男友主動出錢給她裝修、買傢俱;

男友媽媽也對她很不錯,知道她嗓子不太好,親手熬製枇杷膏給她喝;

周圍朋友也和她很玩得來,每年生日,都有不少朋友送禮、送花、送蛋糕……

連小妖也被她吸引,每次情緒失控找她傾訴,她都會不厭其煩地傾聽、安慰,也會盡力提供幫助。

但小妖也會不自覺拿自己和小仙對比,會感到自慚形穢又羨慕不已。

每次諮詢,她都會講小仙最近又得到了什麼,自己最近又遇到什麼糟心事,或者哪方面做得不夠好。

我和她一起探討後發現,小妖跟小仙最大的區別,不是學識、外貌、家世背景......

而是小妖很容易陷入“變化盲視(Change Blindness)”,也稱“無意視盲”。

意思是,通常情況下容易被我們注意到的大的變化,我們卻沒有注意到。

心理學家丹尼爾·J·西蒙斯做過一個關於變化盲視的研究:要求受試者只爲某個三人籃球隊隊員間的傳球計數,而忽略其他球隊隊員間的傳球。當這些受試者專心計數時,都沒有注意到一個打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過球場(這個“大猩猩”甚至在場中央停了一會兒拍打自己的胸脯)。這種“盲視”的造成,不需要突然中斷視線,也不需要分散觀察者的注意力。有意思的是,受試者雖然直接看到了“大猩猩”,卻忽視了它的存在。

簡單來說,就是人收到一個需要解決的任務,會立即關注解決問題這一目標,頭腦只會選擇與達成目標直接相關的信息。

比如,小妖想要被愛,就只關注小仙有多被愛、自己有多不被愛,沒意識到自己忽略了很多東西。

比如,小仙也有不被人喜歡的時候,但被她選擇性忽視了;自己也有被人喜歡的時候,卻當作沒這回事……

這種變化盲視,讓小妖陷入不被愛的痛苦裏。越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就越得不到愛。

缺愛的人,習慣陷入“變化盲視”

我們能從變化盲視裏,找到“壞的越壞”的原因。

越想得到愛,越關注怎麼才能被愛,越不重視相處是否融洽、性格是否合適、雙方在關係裏是否平等、價值觀是否匹配……

這些因素看起來和“愛”無關,卻是真正的愛情必不可少的。

那爲什麼越關注愛,越容易陷入“變化盲視”呢?

因爲缺愛的人,容易在這3個念頭上鑽牛角尖:

1、“我不值得被愛”。

小妖的關注點,總是放在一些不具體、很抽象、不落地的問題上。

比如:“男友更愛我還是他前女友”“男友父母給我發紅包,是真的喜歡我還是做做樣子”“我和他的關係到底經不經得起考驗”……

這讓她總感到自卑,因爲這些抽象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她無法證明自己是被愛着或值得被愛的。

因爲這份自卑,哪怕她有很多優點,也總害怕自己不被愛,給戀人一種疑心重、陰晴不定的感覺。

2、“我隨時會被拋棄”。

小妖有多次被分手的經歷,每一次都很痛苦。

到後來,一段感情纔剛開始,她就對結局感到焦慮了。

既不敢進入關係、害怕遲早都會被拋棄;

又在進入關係後患得患失、搞得自己很不安,讓伴侶壓力很大。

她心裏有很多“我會被拋棄”的恐懼,這讓她談戀愛時,總是拼命去找對方不會拋棄自己的證據。從而忽略了雙方相處到底融不融洽、適不適合等關鍵因素。

3、“TA是我唯一的依靠”。

在小妖的價值觀裏,她覺得婚姻是女人最重要的歸宿,她的一切努力都是爲了找個靠譜的伴侶。

在她的世界裏,一個靠譜的老公=一個能滿足她所有期待的人=真正的愛。

以至於她過度放大了感情給自己帶來的價值,而忽視了其他關係的重要性。

比如在感情中沒有感受到被愛,就感覺全世界都不愛自己。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人們嘴上說渴望被愛,通常指的是兩性關係裏的愛,而身邊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付出和關愛、善意和支持總會被無視。

缺愛的人也值得被愛,關鍵是如何讓自己接住愛。

執着追愛,讓人忘記真實的自己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裏,總結了一個人在關係中表現的底層邏輯:

個體所有的心靈活動,都是在堅持不懈爲實現一切願望做準備。

比如,小仙在感情裏看起來很“佛系”,其實一直在積極爭取幸福。

她有一項深度投入的愛好——跳舞。她很多自我提升的行爲,都是爲了能夠更好地駕馭這份愛好。

對她來說,幸福就是跳好一段高難度的舞蹈。

這份投入,讓她對待感情的態度也變得積極起來。

比如,她跟男友因爲小事吵架了,心裏不開心,她關注的不是男朋友來不來哄自己,而是:

“我不開心,待會去跳舞也不會開心,跳之前,我要把這個情緒解決了。”

於是,她不等男友發現自己的需求,直接說:“你來哄一下我嘛。”

有時男友不願意哄,她就會主動索要抱抱。

男友說她“臉皮厚”,她說:“我就這樣,不喜歡你走唄。”

她覺得:“談戀愛就是爲了開心,想那些有的沒的幹嘛呢?我從愛自己這上面得到太多樂趣了,多到沒有心思琢磨自己的表現到底值不值得被愛。”

總結來說:小仙很具體地在追求理想,從中收穫了很多幸福,也沒那麼在乎別人愛不愛她,哪怕沒那麼多愛她也不會感到自卑。

愛情,更像是她幸福之路上的風景,而不是歸宿。

我和小妖圍繞這一點,展開了很多探索:能不能也找一個方法,讓小妖不那麼執着別人愛不愛自己?

改變過程中,小妖有3個切身體會:

1、找回對身體的感受,練習愛自己的能力。

小妖很在乎別人的看法,這讓她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三次失戀的經歷,讓她已經很久沒有體會到強烈的快樂和幸福了。

戀愛之前,她本來可以好好放鬆心情、好好調整狀態後再進入新的感情。

但是她卻帶着上一段關係遺留下來的創傷,繼續進入新的關係,迎來更嚴重的傷害。

找回對身體的感覺,才能重新獲得快樂的能力。

比如跟男友吵架後,理智清醒的補償行爲,可以讓自己消除痛苦、帶來滿足、滋養力量感。

也可以練拳擊發泄憤怒、逛街取悅自己、去閨蜜家尋求慰藉等。

阿德勒曾說過:“人只有徹底瞭解自己,纔有能力面對困境,培養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2、牢記“我需要一段好的關係,而不是需要你”

很多主流觀點,都把缺愛歸結爲原生家庭不幸。

但其實,誰的童年都有不幸福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追究過去,而是適應現在的環境。

不幸的童年,會讓我們容易過度依賴某個人,指望對方幫自己逃離痛苦,但其實對方也有自己的痛苦。

越是依賴,越要提醒自己:我需要的不是這個人,而是一段可以支持我、溫暖我、互相治癒的好關係。

如何讓愛慢慢流向自己?

總的來說:缺愛的人,不一定真的沒人愛,也可能是不夠愛自己;而不缺愛的人,不一定人見人愛,但內在相對充盈。

把自己從“不被愛”的泥潭中撈出來,我們才能認清自己真正的處境。

當一個人不輕易陷入“變化盲視”,具備全局觀,自然能夠看到:四面八方都有愛自己的人。或者,哪怕沒人愛自己,我們也可以深度愛自己。

讓自己處在一種抱持的生活環境裏,多給予他人善意,也會吸引更多的善待。

這就是讓愛流向自己的關鍵。

回到小妖的改變之路,她做了3種很關鍵且有效果的嘗試,希望也能幫到你們:

1、重建“社會支持系統”

簡單來說,社會支持系統就是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區以及其他社會網絡的不同類型的支持。

有研究人員發現:社會支持對幸福感的影響呈顯著正相關。

以小妖爲例,她原本的狀態就很虛弱,很難給自己力量,這時候要恢復能量和狀態去投入新的生活,就需要有外界的力量支持。

於是,她開始和周圍的人聊天、傾訴。從最好的朋友、同事,再到樓下便利店的老闆娘,她在過程中感受到了以前從未發覺的愛意和善意。

除了愛情外,其他好的關係,同樣擁有治癒一切傷痛的魔力。

家人朋友對我們的愛,小貓小狗對我們的愛,自己對自己的愛,都足夠支撐我們。

2、逐步減輕焦慮

諮詢過程中,我跟小妖科普了“正念冥想”對減輕焦慮的積極作用,而且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很適合低能量的人。

至此,小妖開始每天騰出半小時的時間,深度投入到正念冥想的練習中。

持續一個月的練習後,她重新感受到了身體的快樂和放鬆。

3、善待自己和他人

以前小妖會斤斤計較,比如:我請她喫了兩次飯,她一次也沒請,我不要跟她來往了。

現在,她學會了用另一種角度看待這件事:

我請她喫飯,是因爲我開心,想和人分享,她請不請回來不重要。

從那時起,無論與誰交往,小妖都想着“只要開心、有收穫就行”。

慢慢的,她身邊就聚集了一些願意不求回報的、善待她的人。

這些人讓她瞭解了自己的價值所在,樂此不疲地實現自我價值。

錢和能量都會自然流向內心富足且慷慨的人。少索求愛,多愛自己,富養自己,自然會有更多的錢和愛流向你。

寫在最後

愛是不斷流動的。

它不會只集中流向一個人,也不會完全不流向一個人。

愛不在於來自誰,也不在於形式,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如何發現愛、接住愛。

沒有遇到“真愛”也沒關係,因爲你還有來自萬物的愛。

世界和我愛着你。

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