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千萬不要去“治療”你的抑鬱症!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09

心理諮詢中,常遇到這樣的抑鬱症患者:他們把“消滅抑鬱”當作唯一目標,像打地鼠一樣追着症狀跑——焦慮時強迫自己冷靜,失眠時數羊到天亮,情緒低落時逼自己強顏歡笑。可越“治療”,症狀反而越頑固,就像陷入流沙的人,越掙扎陷得越深。其實,抑鬱症的康復,往往始於放下“治療”的執念。

爲什麼對抗會強化痛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大腦對“對抗”的關注會激活杏仁核的應激反應。當你反覆提醒自己“不能抑鬱”,相當於給大腦發出“危險信號”,反而讓負面情緒的神經通路更活躍。就像失眠者越想“快點睡着”,交感神經越興奮;社交恐懼的人越告訴自己“別緊張”,肌肉越僵硬。這種“反作用力”,正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隱形推手。

真正的改變,在於與症狀和解。《情緒自救》中記載過一個案例: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嘗試了三年藥物治療,症狀仍時好時壞。直到他開始練習“觀呼吸”——不刻意控制呼吸節奏,只是覺察氣息的自然流動。三個月後,他發現當焦慮來襲時,自己不再急着“消滅”它,而是像觀察天上的雲一樣看着情緒起伏。這種“允許存在”的態度,反而讓症狀持續的時間縮短了60%。

這並非消極逃避,而是遵循心理規律的智慧。就像四季輪迴,情緒也有其自然潮汐。春天不必驅趕料峭,冬天無需挽留暖陽,情緒的低谷期亦是身心的自我調節。有位來訪者曾用“海浪”比喻:當抑鬱像漲潮般湧來,他不再拼命往岸邊跑,而是學會站在淺灘,感受浪花漫過腳踝又退去的過程。這種接納,恰恰打破了“恐懼-對抗-更恐懼”的惡性循環。

那麼,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種態度?正念飲食是很好的起點。喫飯時專注感受食物的質地——米粒的飽滿、菜葉的清甜、湯汁的溫熱,不評判“喫太多”或“沒胃口”,只是單純體驗當下。這種訓練能培養“平等心”,就像《抑鬱症打卡自救》中所說:“當你能平靜地喫一碗飯,就能平靜地面對一場情緒風暴。”

另一種實用方法是“情緒標註”。當抑鬱襲來,試着在心裏輕聲說出“我現在感到難過”“這是焦慮的感覺”,不加修飾,不加評判。心理學研究發現,語言化情緒能激活前額葉皮層,降低杏仁核活躍度,就像給狂奔的野馬繫上繮繩。有位教師患者堅持記錄情緒標籤,三個月後,情緒失控的頻率從每週5次減少到1次。

值得注意的是,接納不代表否定藥物的作用。當症狀嚴重到影響基本生活時,藥物就像暴雨中的雨傘,能爲心理調節爭取時間。但最終的康復,在於學會與“雨天”共處——既不抱怨淋雨,也不執着放晴,只是備好雨具,照常趕路。

生命本就有陰晴圓缺,抑鬱不過是其中一段低谷。當你停止“治療”的戰爭,會發現那些曾讓你痛苦的情緒,終將像春雪般自然消融。就像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領悟:解脫不在對抗幻相,而在看清幻相的本質。康復的真諦,或許就是帶着症狀前行,在與自己的溫柔相處中,慢慢走出陰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