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一座人少好喫又清淨的小城,現在買票出發還來得及!

由 嬉遊 發佈於 美食

'25-10-03

之前我給大家安排了嘉興新塍的遊玩攻略:這座家喻戶曉的小城,怎麼揹着我們偷偷喫這麼好啊「鏈接」

今天呢我打算再來拓展下嘉興2.0玩法,這一次我們解鎖的目的地是嘉興平湖


老規矩,正式開嘮之前,先介紹一下這個目的地。

平湖在哪?

提到平湖估計很多人都覺得陌生,但其實這裏還蠻有講頭的。平湖隸屬嘉興,位於浙江的東北角,穩穩地嵌在杭州灣的北岸。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說,不就是個縣級市嘛,但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背靠嘉興,面朝上海”。從平湖到上海市區,比去杭州還方便。


而之所以我選擇前往平湖,是因爲它的風景與煙火氣。

這裏有江南的精緻,比如說莫氏莊園。它雖不如蘇州園林聲名顯赫,但一磚一瓦都盡顯大戶人家的講究,也是影視圈裏拍明清戲的“天然影棚”。


乍浦的九龍山也很不錯,既能聽松觀海,也能追尋孫中山先生當年想在此建“東方大港”的足跡。

不過更讓人佩服的,還是平湖那股把日子過紅火的闖勁。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咱們冬天穿的很多大牌羽絨服,老家就在平湖——這裏也是全國數得着的“中國羽絨服裝名城”


所以啊,在我看來平湖是個奇妙的組合體。

它既承載着光機電這樣的高科技產業,又牢牢握着“羽絨服自由”的溫暖底氣,是一座既有實力又不失溫度的城市。


當然,談到平湖,最生動的還是它的美食!

無論是名聲在外的平湖西瓜,還是聽起來有點“黑暗”的料理——平湖糟蛋,都是刻在幾代人記憶裏的幸福味道。


這次平湖之旅我給自己安排了一天半的時間,下面的遊玩路線,大家可以作爲參考:

day1:李叔同紀念館-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莫氏莊園)-kangol coffee-九龍山濱海棧道-好媽媽私房菜(平湖乍浦店)

day2:阿珍阿巴-平湖博物館-返程


李叔同紀念館

來到平湖的第一站,我去了東湖。

老遠處就能看到湖心綻開着一朵潔白的“蓮花”,那是李叔同紀念館,也是平湖人的文化客廳。而它所在的叔同公園,當地人更習慣叫它大瀛洲,也是老底子傳下來的“九龍戲珠”風水寶地。


這裏不收門票,九曲橋、假山、小亭子點綴其中,本地人茶餘飯後都愛來這兒散步消食,看看老伯伯下棋,聽聽鳥叫,生活氣息濃得很。


走進那朵“白蓮花”裏頭,你會發現它不光樣子好看,內容更有看頭。

這裏講的李叔同,就是寫了“長亭外,古道邊”的那位奇人。紀念館用很多新奇好玩的方式,把他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的傳奇一生都“演”給你看。


二樓那面會“唱歌”的牆也很有意思。《送別》的歌詞像水墨一樣在牆上暈開,意境十足。館裏還藏着他的真跡印章、早年編的歌曲集,慢慢看下來,你就能摸到這位大師從絢爛歸於平淡的精神脈絡。


這座紀念館不只是個景點,更像是平湖的一張文化名片。

它不張揚,就靜靜地立在東湖上,等着你來,聽它講講李叔同的故事,也順便感受下平湖這座小城獨有的、那種能把厚重歷史過成日常閒情的舒服勁兒。


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莫氏莊園)

逛完叔同公園,過個馬路就能鑽進平湖最有的老底子味道的地方——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這裏纔是真正活着的江南。


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發亮,一邊是靜靜流淌的市河,另一邊是粉牆黛瓦的老宅子,幾座石拱橋懶洋洋地趴在水面上。慢慢走,還能看見老人在河邊曬太陽,聞到窗口飄出的飯香,生活在這裏,從來沒離開過歷史。


然而,這條街可不只是好看,還好逛好喫。

老宅子裏開着不少有意思的小店,可以去“張萃豐”買蜜餞,或到“平湖圓作”看看傳統手藝。走累了,找家臨河的茶館或咖啡店坐下,對着小橋流水發發呆,一樣很愜意。


要是趕得巧,比如像我這次正碰上平湖西瓜節,那老街就更熱鬧了。

這可是平湖夏天的重頭戲,爲的就是把“平湖西瓜”這塊老祖宗傳下來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節慶時分,平日裏安靜的老街瞬間歡騰起來,最吸睛的就是那些西瓜雕刻師傅——普普通通的西瓜到了他們手裏,三下兩下就變成了綻放的花朵、靈動的魚鳥,引得裏三層外三層的遊人圍着看,好不熱鬧。


至於喫的,本地的“金平湖十六味”在這裏都能找到,從傳奇的平湖糟蛋到熱乎乎的蟹殼黃,味道個個靈得很。


要是時間夠,我建議你連着一旁的莫氏莊園一起逛。那座大宅院可是江南大戶人家生活的“活標本”,木雕磚雕都精緻得不得了。


總的來說,南河頭不像那些商業化的古鎮,它更安靜,更生活化。最適合找個下午,不設目的地閒逛,讓自己徹底沉浸在水鄉的慢節奏裏。


kangol coffee

從老街出來不遠處就能看見這家kangol coffee,小店不大,但是格調很足。它不張揚地融在老街的氛圍裏,卻自帶一股沉靜的潮流感。


我點了一杯貝克思可可拿鐵。

拿鐵入口是綿密奶泡帶來的溫柔觸感,隨即,可可的醇香便與咖啡的微苦在舌尖交織開來。它沒有搶走咖啡本身的風頭,而是巧妙地平衡了苦與甜,喝起來香滑順口,如果走累了,還蠻推薦來這裏歇歇的。


九龍山濱海棧道

從南河頭老街的市井煙火裏抽身,開車20分鐘,就能遇見另一番天地——九龍山濱海棧道。它在平湖乍浦的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裏,也是近幾年才建起來的“看海新姿勢”,很多本地人茶餘飯後也愛去那兒散步吹風。


這條棧道西起山灣南的水文站,東到南灣炮臺,全長差不多1.2公里。

它不像有些景區把人和海隔得老遠,而是就建在海岸線的自然基岩上,讓你能真真切切地貼近大海。


走在棧道上,左手邊是山林,右手邊就是開闊的海景。

天氣好的時候,能一眼望到海天一線的遠方,看看來往的船隻和遠處的杭州灣大橋。棧道還會帶你經過不少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經過海蝕溝時,會有一座拱橋,有時還會噴出水霧,走起來仙氣飄飄的;走到金臺夕照觀景臺,可以登高望遠;終點附近還有片親水沙灘,帶小朋友的話,他們能在那裏玩沙,運氣好還能發現小螃蟹。


除了自然風光,棧道沿線也串起了九龍山的人文記憶。走到東頭的南灣炮臺,能看到清代留存下來的古炮臺。這裏還有貞女亭、與《紅樓夢》出海歷史有關的海紅亭等,都給這條海邊步道添了不少故事感。


非自駕的朋友們可以公交坐K3路、K162路等到“九龍山”站附近。自駕的話導到“九龍山濱海棧道起點”就行,公園裏有停車場。建議傍晚的時候過來,看夕陽很舒服。


好媽媽私房菜

從九龍山棧道下來我也肚子空空,隨即找了一家當地的老菜館,這家在平湖有好幾家分店,我去的是乍浦店,大家也可以就近選擇。


它不似連鎖餐廳那般標準,更像是街坊們默認的食堂——門面樸實,店內是簡單的圓桌方凳,牆上還貼着些家常菜的推薦單。飯點時人聲鼎沸,杯盤碰撞聲中夾雜着本地話的閒聊,空氣裏都飄着那股讓人安心的家常飯菜香。


我點了兩個招牌菜,紅燒鯧魚一上桌就帶着十足的鍋氣。

選用的是東海新鮮鯧魚,燒得色澤紅亮,魚肉細膩白皙,用筷子輕輕一撥便自然散開。


入口鮮嫩中帶着恰到好處的緊實,紅燒的醬汁鹹中帶甜,完美地滲入了魚肉肌理,卻又不掩海鮮本身的清甜,是地道的本地家常燒法。


而另一道草扎肉則是實打實的功夫菜。

肥肉部分晶瑩剔透,入口即化;瘦肉吸飽了湯汁,酥軟而不柴。最妙的是那層肉皮,Q彈黏糯,在脣齒間留下飽滿的膠質感和醬香。整道菜肥而不膩,鹹中回甘,是配米飯的絕佳選擇。


在這般充滿家常氣息的環境裏,喫着熱騰騰的紅燒鯧魚和草扎肉,你會覺得,平湖的味道不僅僅是東湖的禪意與老街的閒適,更是這般實實在在、撫慰人心的家常風味。


阿珍阿巴

這家開在老街上的小店,門面不大,卻總飄出誘人的香氣。

店裏佈置得簡樸而溫馨,幾張木桌木椅,牆上或許還掛着些老平湖的照片,頗有幾分家常氣息。來這裏喫飯的,多是熟門熟路的街坊和尋味而來的食客,氛圍輕鬆自在。


我這次特意點了他們家的蝦仁肉煎燒麥和雞丁拌麪。喫過之後真的值得我狠狠安利給大家!先來說燒賣吧,底部煎得金黃酥脆,咬下去會發出清脆的“咔哧”聲。


上半部分則保留了蒸制的柔軟,內餡是實打實的豬肉混合着整顆的蝦仁,肉質緊實彈牙,汁水也被牢牢鎖住,鮮美十足。一口下去,脆、軟、鮮、香在嘴裏次第綻放,口感相當豐富。


至於那碗雞丁拌麪,則是另一種風味。

雞丁切得大小適中,炒得滑嫩不柴,均勻地鋪在韌勁十足的麪條上。醬汁鹹香適中,能很好地包裹住每一根麪條,喫起來非常入味。


我猜店家大概用了些甜辣醬來提味,讓整體口味在鹹香之餘,還帶着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甜與回甘,喫起來不容易膩,很是開胃。


坐在不算寬敞但煙火氣滿滿的店裏,喫着熱乎的煎燒麥和拌麪,看着窗外老街上往來的行人,你會覺得,平湖的滋味,不止在風景裏,更在這些尋常小店的熱氣蒸騰裏。


平湖博物館

平湖博物館也是瞭解本地文化的好去處,那座以良渚石鉞爲靈感的建築還挺顯眼的。


館裏的內容也是相當紮實,核心的《金平湖——平湖歷史文化展》能帶你係統瞭解這片土地從史前到近代的脈絡。如果對特定主題感興趣,還有“莊橋墳遺址考展”、“平和報本——平湖報本塔天宮出土文物展”等專題展廳可以細看。


逛的時候不用太趕,建議先在一樓看看“金平湖”主展廳,對平湖有個整體印象,然後再挑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展慢慢看。累了的話一樓的咖啡店也是個不錯的歇腳處哦。


以上就是我這次嘉興平湖之旅的全部內容啦~也歡迎股東們在留言區補充更多好喫好逛的地方,如果你的假期還沒安排,不妨來這裏逛逛哦!


/出行貼士/


交通:自駕是最方便的,杭州出發車程1.5h,上海出發車程1h左右,坐高鐵的話可以坐到嘉善站再打車過去。

住宿:住在平湖老街附近就挺方便的,像是全季酒店也就200多元一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