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又是一年中秋至,這是個承載着千年文化底蘊的浪漫節日。
中秋節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祭月習俗。古人認爲月亮能主宰萬物生長、人間禍福,每逢中秋,會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祈求月神庇佑。到了漢魏時期,中秋賞月的習俗逐漸形成,文人雅士常以月爲媒,吟詩作賦,寄託情思。唐代時,中秋節的氛圍愈發濃厚,成爲全民性的節日,宮廷與民間都會舉辦賞月活動,唐詩中也留下了大量描繪中秋月色與歡慶場景的佳作。

宋代是中秋節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賞月、喫月餅的習俗已十分普遍,夜市上月餅、瓜果琳琅滿目,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共享中秋盛宴。明清時期,中秋節的習俗進一步固定和普及,成爲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齊名的傳統大節,“團圓” 的文化內涵也更加凸顯。

中秋節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祭月是傳統習俗的核心,人們會在庭院中擺放供桌,放上月餅、蘋果、石榴等供品,對着月亮祭拜,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賞月則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環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仰望皎潔的明月,暢談生活趣事,溫馨又愜意。
喫月餅更是中秋節的標誌性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一家人分食一塊月餅,寓意着闔家美滿、幸福團圓。此外,部分地區還有猜燈謎、玩花燈、走月亮等民俗活動,爲中秋節增添了更多的歡樂氛圍。

中秋過節,團圓宴上的講究也不能忽視。老輩人常說,有些菜不適合在中秋餐桌上出現,以下 3 菜就建議別上桌。
狗肉不上桌
從情感角度來說,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很多家庭都把狗當作家庭成員,食用狗肉不符合大衆對動物保護的認知,也與中秋節倡導的溫情、團圓氛圍相悖;另一方面,傳統觀念中,狗肉是不能登上正式的席面的,有 “狗肉不上席”之說,中秋節的團圓宴也是比較重要的宴席,不能用狗肉。

鹹菜不上桌
在傳統認知裏,鹹菜象徵着清貧、節儉,與中秋節豐收、富足的寓意不符。中秋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餐桌上應擺放新鮮、豐盛的菜餚,鹹菜的出現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也缺少節日的喜慶感。

梨不上桌
中秋節的核心是團圓,“分離” 是節日裏大家最忌諱的寓意,因爲“梨(lí)”與“離(lí)”諧音,寓意不吉(易被理解爲分離),所以聚會、婚宴、團圓飯常避免。

5味多品嚐:
月餅
作爲中秋節的標誌性食品,圓圓的月餅象徵着團圓和睦,是必不可少的節令美食,咬一口香甜軟糯的月餅,滿滿的都是中秋的味道,一家人分享一塊月餅,團圓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桂花酒
中秋時節,桂花盛開,香氣四溢,桂花酒也成爲此時的應景飲品。桂花象徵着富貴吉祥,桂花酒口感醇厚,清香宜人,中秋飲此酒,既應了"桂子月中落"的景,又取其"蟾宮折桂"的吉祥寓意。微醺時抬頭望月,別有一番詩意。

芋頭
中秋喫芋頭,寓意着豐收、吉祥,很多地區還有 “喫芋頭,好運來” 的說法。

【排骨蒸芋頭】
準備排骨 300 克、芋頭 2 個、薑片、蔥段、豆豉、生抽、料酒、澱粉、鹽、香油適量。

1、先將排骨洗淨,切成小塊,加入蔥段、生抽、豆豉、料酒、澱粉、少許鹽,抓勻後醃製 30 分鐘,喜歡喫辣的可以加適量辣椒。

2、芋頭去皮,切成大小均勻的塊,鋪在盤子底部。將醃製好的排骨放在芋頭上面,放上薑片和蔥段。

3、蒸鍋加水燒開,把盤子放入蒸鍋中,大火蒸 30 分鐘。蒸好後取出,淋上少許香油,撒上蔥花即可。

螃蟹
中秋前後,正是螃蟹肥美的季節,此時的螃蟹肉質鮮嫩,蟹黃、蟹膏飽滿,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螃蟹不僅味道鮮美,還寓意着 “八方來財”,深受大家的喜愛。喫螃蟹時,搭配薑末、醋汁,可以去除螃蟹的寒性,讓口感更加豐富。

田螺
中秋喫田螺是不少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民間有 “中秋田螺最肥” 的說法,而且田螺有 “多子多福” 的寓意。

【香辣田螺】
準備新鮮田螺 500 克、幹辣椒、花椒、姜蒜、生抽、料酒、豆瓣醬、鹽、蔥花適量。

1、先將田螺放在清水中,加入少許鹽和香油,讓田螺吐淨泥沙,期間多次換水,然後用刷子將田螺外殼刷洗乾淨,剪去田螺尾部。
2、姜蒜切末,幹辣椒切段。鍋中倒油,油熱後放入花椒、幹辣椒、姜蒜末爆香,加入一勺豆瓣醬,炒出紅油。
3、放入處理好的田螺,大火翻炒均勻,加入生抽、料酒、少許鹽調味。倒入適量清水,沒過田螺一半即可。
4、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燜煮 5-8 分鐘,讓田螺充分入味。
5、最後大火收汁,撒上蔥花,香辣可口的香辣田螺就做好了
——老井說——
中秋是“人月兩團圓”的節日,重要的是家人坐在一起、把好喫的端上桌、說點暖心的話,這些傳承千年的民俗,正是對"天涯共此時"最美的詮釋。#中秋慶團圓#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社會新聞,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