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哽咽:中國歷史每逢分合必有一戰,臺島需三位一體考慮未來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08

馬英九哽咽:中國歷史每逢分合必有一戰,臺島需三位一體考慮未來

兩岸關係這幾年真是風起雲湧,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啥。就在2023年,馬英九在一次採訪中突然哽咽,扔下一句重磅話:“中國歷史每逢分合必有一戰,臺島得備戰、避戰、謀和三位一體考慮未來。”這話一出,島內島外都炸開了鍋。

馬英九是誰:從香港出生到臺灣政壇大佬

說起馬英九,得從1950年講起。他生在香港九龍油麻地廣華醫院,那時候還是英屬香港。他的老爸馬鶴凌是國民黨官員,抗戰時參加過青年軍,1949年國共內戰後跟着國民黨跑到了臺灣,路上在香港停留,生下了馬英九。

家裏還有仨姐姐和一個妹妹,他排行老四,算是家裏最小的一個男孩。

1952年,馬英九兩歲時,全家搬到臺北。他從小學習挺好,上的都是臺北頂尖學校:靜心幼兒園、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屬小學、大安初中,最後到建國高中。1967年,他17歲就加入了國民黨,挺早就對政治感興趣。1972年,他從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那時候正趕上保釣運動,他也跟着上街抗議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主張,挺有民族情懷。

大學畢業後,馬英九去海軍服了兩年兵,從中尉幹到預備役上尉。1974年退役後,他跑去美國讀書,先在紐約大學拿了法學碩士,1981年在哈佛大學拿下法學博士。在美國那幾年,他沒閒着,還在波士頓第一銀行當過法律顧問,又在紐約華爾街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過,法律功底紮實得很。

1981年,他回臺灣,開始混政壇。一開始給蔣經國當英文翻譯,後來升到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還在政治大學兼了個副教授。1984年,他當上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副祕書長,算是正式進入核心圈子。1988年到1991年,他幹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覈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政策研究。1993年到1996年,他當法務部長,搞司法改革、反腐敗,名聲不錯。1996年,他轉去做政務委員,繼續給政府出主意。

1998年,馬英九第一次參選公職,直接幹掉想連任的陳水扁,當上臺北市市長,得票率51.13%,拿了76萬多票。在市長位置上,他推了好多項目,比如貓空纜車、臺北小巨蛋,還有信義區的規劃,把臺北弄得更有國際範兒。2002年,他連任市長,得票率飆到64.11%,87萬多票,地位更穩了。

2005年,他當上國民黨主席,那時候國民黨剛經歷2000年和2004年兩次選舉失利,士氣低迷,他硬是把黨拉出低谷。2007年,他因爲臺北市長任內的“特別費”案被起訴,辭了黨主席,但還是宣佈參加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來法院判他無罪,2008年3月22日,他以58.45%的得票率,765萬多票,當選領導人,5月20日上任。2012年,他又以51.60%的得票率,689萬多票,連任成功。

當領導人這八年,馬英九把兩岸關係當頭等大事。2008年,他提出“九二共識”,就是“一箇中國,各自表述”,給兩岸搭了個對話的橋。2010年,兩岸簽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直航、旅遊、貿易都熱火朝天,兩岸關係那幾年挺平穩。

不過,他幹得也不是一帆風順。2014年,臺灣鬧了個太陽花學運,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好多人覺得他跟大陸走太近,島內爭議不少。2016年,他卸任領導人,跑去東吳大學當講座教授,還搞了個馬英九文教基金會,辦“大九學堂”青年營隊,推兩岸年輕人交流。

卸任後,他沒閒着。2023年3月27(就是第一次以卸任領導人身份訪問大陸,去了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還回湖南湘潭祭祖。

馬英九這輩子,從香港出生到臺灣政壇大佬,再到卸任後還惦記兩岸和平,算得上是個有故事的人。他的清廉形象和對和平的執着,確實讓不少人記住他。

馬英九爲啥這麼說:歷史、現實和他的“三位一體”

2023年5月29日,馬英九在臺北接受新加坡媒體採訪,談到兩岸關係時,突然哽咽,說出了那句“中國歷史每逢分合必有一戰,臺島需三位一體考慮未來”。這話聽着挺沉重,但細想想,他是真有感而發。

先說歷史。中國幾千年來,分分合合確實沒少打仗。春秋戰國那會兒,七國爭霸,打得你死我活,最後秦國一統天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鬥了幾十年,最終晉朝統一。唐朝之後,五代十國又是一堆戰亂,宋朝才把局面穩住。元朝、明朝、清朝,每次朝代更替,或者分裂統一,哪回不得動刀動槍?馬英九這話,其實是拿歷史當鏡子,提醒大家兩岸現在的分歧要是處理不好,真可能重演老戲碼。

再看現實。兩岸關係這幾年越來越緊張。大陸這邊,統一決心很堅定,軍事演習也沒少搞;臺灣這邊,民進黨上臺後推“臺獨”路線,跟大陸對着幹,島內民衆對“一國兩制”也不買賬。馬英九講“每逢分合必有一戰”,是覺得這局面不樂觀,戰火不是沒可能。他哽咽,大概是真心盼着別走到那一步,畢竟誰也不想看到兩岸打起來,血流成河。

然後是他說的“三位一體”:備戰、避戰、謀和。這仨詞聽着簡單,但挺有深意。

備戰,就是得有防衛能力,臺灣不能光靠嘴說,得有點硬實力,這樣大陸纔不敢輕舉妄動。避戰,是爭取時間,別讓矛盾一下炸開,能拖就拖,給和平留點空間。

謀和,就是得談,得找共同點,慢慢化解分歧。他覺得這三件事得一塊兒幹,缺一不可,不然光備戰不謀和,遲早得出事;光謀和不備戰,又怕被人看成軟柿子。

這話靠譜嗎?有道理,但也不好辦。歷史上,分合靠打仗多,靠談成的少。

現實裏,兩岸分歧太大,大陸要“一國兩制”,臺灣要“中華民國”,這根本談不攏。備戰倒是能做,但花錢花力,島內經濟未必撐得住。避戰大家都想,可眼下這氣氛,誰先讓步誰喫虧。

謀和更難,雙方都不信任對方,談也談不出啥。所以馬英九這“三位一體”,聽着挺理想,但做起來真不容易。

島內反應也兩極分化。國民黨有人覺得他講得對,和平第一,得務實點;也有人嫌他太軟,覺得光談和平沒用,得硬起來。民進黨直接開噴,說他這套太天真,忽視臺灣的主權問題。大陸那邊呢,有人覺得他有誠意,但也說他老提“中華民國”,不現實。總之,這話一出,大家吵翻了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