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叫囂:拿不出證據,間島可就歸我們了!關鍵時刻此人力挽狂瀾

由 尋史微鑑 發佈於 歷史

'25-07-08

夾在圖們江波光與長白山林海之間的間島,以其三倍於臺的森林覆蓋率、不輸黑土地的農耕潛力,以及深埋地下的煤炭銀礦,成爲19世紀末列強垂涎的寶藏。更致命的是它的位置:左扼沙俄南下通道,右控日本登陸滿洲的跳板,前方直插朝鮮半島腹地,堪稱東北亞的“心臟瓣膜”。

朝鮮饑民視其爲“救命的墾島”,冒死越江拓荒;日本關東軍將其標爲“大陸政策的第一塊拼圖”,甚至僞造學術報告將區區兩千畝灘地惡意膨脹成“五六百里未定疆域”;而沙俄的遠東擴張藍圖裏,間島更是掐住圖們江入海口的鎖鑰,誰握住它,誰就扼住了東北亞貿易的咽喉。

當移民的鋤頭、侵略者的軍刀與外交官的鋼筆在此碰撞,間島已不僅是土地之爭,更是帝國氣運的豪賭場。

一、邊陲沃土的誘惑

位於圖們江以北的間島地區,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處,是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樞紐地帶。這裏森林覆蓋率高達86%,土地肥沃,煤炭與林業資源豐富,更是圖們江流域通往日本海的關鍵通道。

歷史上,從周朝的肅慎到唐代的渤海國,再到明清的建州女真,中央政權始終在此行使管轄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特派欽差穆克登勘界,於長白山天池勒石立碑,確立鴨綠江、圖們江爲中朝天然邊界,光霽峪前的灘地明確歸屬中國。

19世紀中葉,沙俄鯨吞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兵鋒直抵圖們江口。爲鞏固邊防,清政府解除東北封禁,推行“移民實邊”政策。恰逢朝鮮咸鏡道連年災荒,1869年起,數萬朝鮮饑民冒死越江,在圖們江北岸私墾荒地,形成中國朝鮮族的早期聚落。

清政府起初依“刷還令”要求朝民返鄉,但收效甚微,遂改爲編籍管理,設越墾局徵收租賦。至1883年,僅和龍峪一地年收租銀即達八百餘兩。

朝鮮政府卻藉此生事。1885年,朝鮮高宗李熙突稱朝民墾殖區位於“土門江以南”的“朝鮮境內”,要求重勘邊界。雖在1887年“丁亥勘界”中,朝方代表李重夏承認圖們江即界河,但仍以江源分歧爲由拒絕定案。這一懸案爲日本日後介入埋下伏筆。

二、日本的野心:從“保護韓民”到武裝佔領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控制朝鮮,攫取南滿鐵路權益,隨即瞄準延邊。日本學者守田利遠在《滿洲地誌》中惡意篡改“間島”定義,將原指光霽峪兩千畝灘地的名稱,擴張爲“海蘭河以南、圖們江以北,寬二三百里、長五六百里”的廣袤區域,囊括延吉四縣。

1907年8月19日,日本以“保護十萬韓民免受馬賊侵害”爲名,派齋藤季治郎率軍警300餘人強渡圖們江,佔領龍井村,設立“統監府間島派出所”。日軍在延邊劃分行政區域,密佈14處憲兵哨所,並煽動親日組織“一進會”策動韓民對抗中國官府,甚至暗殺親華人士。

清政府反應迅速。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急調留日士官生吳祿貞赴延邊調查。吳祿貞率隊跋涉73天,行程2600裏,完成《延吉邊務報告》及精密地圖,以史料、地貌與行政檔案力證延吉主權。同時,清廷設立邊務督辦公署,陳昭常任督辦,吳祿貞任幫辦,增派軍隊與日對峙,並嚴令朝鮮墾民“薙髮易服”,歸化中國。

三、柏文蔚智取《大東輿地圖》

1908年初,中日談判陷入僵局。日方代表囂張宣稱:“若中方無法提供歷史地圖證據,間島當歸日本!”爲扭轉局面,邊務督辦陳昭常與吳祿貞密派參謀柏文蔚潛入漢城,搜尋朝鮮古地圖。

此後,柏文蔚化裝商人,頂風冒雪穿越朝鮮半島。時值日本廢黜朝鮮高宗,親日派李完用掌權。柏文蔚通過關係結識朝鮮戶部尚書之子,以500銀元購得其家藏珍本。

1861年朝鮮地理學家金正浩繪製的《大東輿地圖》,該圖清晰標註圖們江爲中朝界河,江南標“朝鮮界”,江北延吉地區無任何“間島”標註,粉碎日本所謂“歸屬未定論”。

日本統監府聞訊震怒,伊藤博文下令全境緝捕。柏文蔚藏身中國領事館,總領事馬廷亮助其連夜離境。歸途遭遇日軍盤查,憲兵持“柏文蔚”字條問詢,他鎮定否認身份,趁搜身無果脫身,輾轉奉天將地圖交予吳祿貞。這份地圖與吳祿貞的調查報告,成爲中方談判的關鍵鐵證。

四、主權與妥協:《間島協約》的雙面結局

1909年9月4日,中日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核心內容包括:

領土確認:日本承認間島爲中國領土,以圖們江爲國界,江源按石乙水分界;

撤軍與設領:日本軍警兩月內撤離,中國開放龍井等四地爲商埠,許日本設領事館;

韓民管轄:居留韓民歸中國地方官裁判,需納稅守法,土地房產受保護。

然而清政府也付出沉重代價。日本以“放棄間島領土主張”爲籌碼,逼迫清廷在“東三省五案”中讓步,獲得天寶山銀礦開採權吉會鐵路築路權等重大利益。這場“以主權換利權”的交易,暴露了清政府在列強壓迫下的艱難處境。

五、今日間島的蛻變

如今的間島地區,已成爲中國面向東北亞的黃金門戶。作爲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的核心,這裏擁有邊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2023年跨境電商貿易額飆升至51億元,較2018年增長百餘倍。

圖們江畔的琿春口岸車流不息,中俄貨物經此轉運,鮮活帝王蟹通過冷鏈直達中國餐桌;防川風景區遊人如織,登高可望三國風光。

歷史的傷痕仍存迴響。戍邊樓,吳祿貞當年主持邊務的官署,靜立於延吉鬧市,其內陳列的《大東輿地圖》複製品,無聲訴說着那段驚心動魄的邊疆保衛戰。儘管韓國右翼團體偶借“古地圖研究”炒作領土議題,但朝韓政府均承認間島主權歸屬中國,1909年條約的法律效力不容置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