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

(優柔寡斷 李從珂)
張敬達死了,楊光遠帶兵投降,後唐大軍慘敗,石敬瑭所部軍隊和契丹大軍得以十分順利的向南而下,直逼洛陽。
實際上,李從珂算不上是一個特別昏庸的皇帝,而且他也不無能,他是有些能力的,最主要的是,討伐石敬瑭和阻截契丹軍隊的兵力雖然沒了,但是天下大部分的藩鎮,地方軍隊,本質上都在朝廷的掌握之中,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後唐兵力還是很強的,完全有能力抵抗。
但是,李從珂不想抵抗了。
皇帝要放棄抵抗,後唐的很多大臣們,他們着急了,他們堅決反對,有些大臣上疏,說建議皇帝要繼續戰鬥,因爲朝廷兵精糧足,我們可以持續對抗,一戰不勝,二戰,二戰不勝,三戰,反正總而言之不能就這麼放棄。
還有些大臣說,既然燕雲十六州已經落入契丹之手,那咱們乾脆就遷都吧,離開洛陽,把敵人放進來,利用廣袤的地形來做周旋,皇宮門口擠滿了請願的百姓,全國各地都在不斷的向朝廷請示,說自己願意和唐朝廷共存亡。
世間何物載深愁?欲問蒼天淚已收。
千帳燈搖人盡望,山河破碎月如鉤。
只是這一切,李從珂已經不在乎了,他意志消沉,每天除了飲酒就是傷春悲秋,他不做軍事部署,也不領兵出戰,說白了就是等着契丹人打上門來,地方藩鎮本來還有心效忠李從珂,可一看皇帝都已經放棄了抵抗,他們也不掙扎了,石敬瑭和契丹人所到之處,再無反聲,大家是紛紛繳械投降。
李從珂的行爲,很奇怪。
剛纔我們就說,儘管張敬達所部失利,但李從珂的軍事力量並沒有完全崩潰,藩鎮也沒有集體倒戈,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只要想抵抗,隨時能抵抗,李從珂爲什麼就這麼放棄自己了呢?
首先,李從珂的皇位,他不是順位合法繼承,而是靠兵變奪權獲得的,石敬瑭造反的時候,首先就攻擊他得位不正,這一下子就戳中了李從珂最心虛,最害怕的地方,從此之後他就有心魔了,有心理壓力了。
其次,派張敬達剿滅石敬瑭的時候,李從珂信心滿滿,認爲此戰必勝,認爲拿下石敬瑭就是易如拾芥,探囊取物,結果後唐大軍在晉陽城下以慘敗收場,這種期待的破碎和落差感,李從珂難以接受,他的心理防線在這一場戰爭中被擊潰了。
最後,我們要結合李從珂的結局來論證。
清泰三年,在沒有組織抵擋而導致各地藩鎮投降,在衆人離心,衆叛親離之後,李從珂眼見木已成舟,日薄西山,他不再掙扎,而是帶着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點燃木柴,引發大火,隨後自焚而死。

(自焚玄武樓)
我們說如果李從珂堅持抵抗石敬瑭,他不一定成功,但是的確有概率成功,而且概率很大,那他這種選擇自焚而亡,消極對待的方式,就好比是一個人在賭場裏拿到了一副點數很大,幾乎可以通殺的牌,但他卻當着所有人的面,把這副牌燒掉了。
五代十國的生存法則是什麼?是贏家通喫,輸家失去一切。
石敬瑭幻想的劇本是,他要征服後唐,要活捉李從珂,要強迫他禪位,自己受禪登基,在典禮和儀式中完成自己的身份蛻變。
但是,李從珂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李從珂帶着玉璽自焚,這個行爲很關鍵,因爲就從李從珂自焚玄武樓之後,傳國玉璽就徹底失蹤了。
傳國玉璽,大家都聽說過,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他就製造了一枚玉璽,他本人持有,作爲他是合法皇帝的憑證,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爲了證明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必須從前邊的朝代繼承傳國玉璽,當然有的時候也沒辦法繼承,那就只能硬搶。
秦末戰亂,劉邦帶兵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把玉璽給了劉邦,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玉璽又被王莽所得,當時玉璽在太后王政君的手裏,王莽派人去要,老太后十分生氣,把玉璽擲在地上,摔出一個角來,王莽得到玉璽之後,用黃金將這個缺角補全。
王莽敗亡之後,玉璽輾轉流落,最後到了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手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玉璽經手於孫堅,袁術,漢獻帝,曹魏,到最後西晉統一,歸於西晉。
西晉很快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司馬氏國滅,玉璽又從西晉到前趙,後趙,冉魏,東晉,一直到十六國時期結束,又歷經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到隋朝統一,爲隋朝所有,隋朝滅亡之後,玉璽流落漠北,唐朝太宗時期,玉璽重新回到中原,唐朝滅亡,朱溫獲得玉璽,後梁滅亡,玉璽落入沙陀李氏之手,一直傳到李從珂這一代。
從始皇帝開國到李從珂自焚,玉璽經歷了1157年的漫長時光,這對普通人來說的確很漫長了,但實際上,如果以一個人的平均壽命是70歲來看,這纔不過是十六代人的生息繁衍。
王朝更迭和羣雄逐鹿的時代裏,傳國玉璽被視爲是正統王朝的必備信物,在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之後,如果這個王朝的統治者擁有傳國玉璽,那麼他統治的合法性將會得到極大的增強,但是如果你沒有,你就要遭到質疑,會被認爲是僭越,或者被嘲笑是白板天子,因爲玉璽是從秦朝一脈相承的皇權象徵,這是一種天命統緒。
皇帝發佈詔令啊,行使權力啊,加蓋文書啊,都需要玉璽,這更是一箇中央權威的物化標誌。
李從珂攜帶玉璽,自焚於火中,而玉璽也就此消失,下落不明,這讓石敬瑭在之後成爲了第一個無法通過任何途徑獲得傳國玉璽的皇帝,石敬瑭的皇權,註定是殘缺的。
只是,如果只是要給石敬瑭造成心理陰影,破壞他稱帝的合法性,就要徹底的放棄抵抗,而付出生命和國家滅亡的代價,聽起來也太反常了。

(古代玉璽)
的確,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反常。
我們只能說,有時候,我們需要相信氣運的存在。
當氣運眷顧李從珂的時候,他敢單槍匹馬的衝到敵軍陣營當中,斬殺敵兵,砍掉敵方的帥旗,然後再從容撤退。
可當氣運遠離李從珂的時候,他手握重兵卻不能發起抵抗,竟然每天在宮裏顧影自憐,自怨自艾,最後落得一個自焚亡國的結局。
潮來萬舸競,水落一舟囚。
要知道,自焚而死,這是最令人絕望的死法之一,在火焰席捲全身的瞬間,人會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死去,這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誰能想到,誰能理解,李從珂有勇氣自焚,卻沒有勇氣拯救個人和王朝的命運。
黑煙滾滾,從玄武樓焦黑的殘骸中升起,一直升騰到洛陽城的上空。
雁門關而來的契丹鐵騎,馬蹄捲起煙塵,契丹人以不可阻擋的姿態席捲,碾過破碎的山河,而這座曾短暫輝煌的樓臺,連同李從珂本人,以及象徵着無數野心,榮耀,血淚,傳奇的玉璽,一同焚盡於烈焰深處。
李從珂自焚的這個洛陽玄武樓,其實嚴格意義上叫做玄武門,門上建造有小樓,所以也叫玄武樓,這是洛陽城的一個出入門,而且應該是仿製唐時大明宮的玄武門。
大明宮玄武門,是大明宮的北宮門。
在這道宮門下,發生過玄武門之變,李崇俊政變和唐隆政變,這三起事件都深刻的改變了唐朝的走向,所以玄武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大唐。
後唐在京師洛陽修建玄武門,目的不言而喻,自然是爲了追思故國,儘管這是一個由沙陀人所建立的政權,但是在人心道德喪盡的五代十國裏,他們一直奉大唐爲正朔,認爲自己是大唐的延續,他們更希望用空間符號填補沙陀政權合法性的裂縫,但最終,這道裂縫沒能被填補,反而成了李從珂的埋骨葬身之地。

(虎狼之色 石敬瑭)
攻入洛陽的石敬瑭收斂了李從珂的遺骨,對於石敬瑭來說,李從珂並非是什麼不共戴天的仇人,也並非真的是李從珂的削藩逼迫石敬瑭走上了謀逆作亂的這一步,這位河東的石郎不惜引來契丹人消滅後唐,無非是因爲他個人野心的無限膨脹。
作爲一個曾經服侍了後唐幾代君王,甚至是親身見證了這個帝國興起衰落的河東石郎,當他再次步入洛陽城時,心中會不會泛起一絲絲的漣漪呢?
後唐滅亡,石敬瑭開國稱帝,建立了後晉,成爲了五代中第四個中原政權的開國皇帝。
廿載河東臣節骨,一朝幽朔虎狼謀,從幕後到臺前,從戰場拼殺到經營河東,從戰戰兢兢到千鈞一髮,石敬瑭用一種很不光彩的方式,終於走到了這一步。
有人說,三皇五帝到如今,史書浩瀚如煙,所書不過四個大字,爭當皇帝。
那麼,做皇帝真的有那麼好嗎?
如果石敬瑭知道他的王朝不過兩代而亡,如果他知道千秋之下他將永擔罵名,如果他知道他以爲的成爲帝王之後的至尊享受放在整個歷史時間線中不過是恆河沙數,不值一提,他還會如此癲狂,如何不擇手段,他還會選擇這樣的人生嗎...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
周怡迪.《新唐書·叛臣傳》研究.河北大學,2024
洪緯.論10世紀契丹南下的戰術與後勤.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