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特朗普都妄圖用極限施壓逼中國讓步,卻在一次次反制中,被中國逐步逼回談判桌。
如今,當特朗普試圖再次出爾反爾,撕毀關稅暫停協議,中國明確表明了態度:想玩花樣,就先掂量代價。

特朗普在福克斯電視臺上甩出的那句“不再延長對華關稅暫停”成爲了導火索。原本90天的暫緩期在7月9日到期,白宮本可以順勢延長,爲中美第三輪談判贏得時間,但特朗普卻刻意選擇在最後一刻翻臉。
這一決定不僅震驚了華爾街,也讓北京迅速做出回應。中國商務部毫不含糊地表態:堅決反對單邊霸凌,堅持公平磋商。這不是一句外交辭令,而是對特朗普“出爾反爾”本性的精準回擊。

回到三個月前,事情的導火索早已埋下。2025年4月2日,美國突然對全球所有貿易伙伴徵收“對等關稅”。如此粗暴的政策一夜之間打亂了全球供應鏈,最先做出回應的正是中國。
中國不僅立刻展開反制,還帶動了其他國家的觀望情緒,一時間,特朗普的“全球施壓”策略失去了震懾力。
面對中國的強勢反擊,特朗普不得不退讓。4月9日,美國宣佈對75個國家給予爲期90天的“關稅暫緩期”,企圖通過緩兵之計與各國達成協議,孤立中國。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90天內,美國只與英、越等三個國家達成初步協議,內容空洞,難以落實。中美之間的協議,則更像是特朗普“主動求和”的結果。

進入6月,中美先後在日內瓦和倫敦舉行兩輪高層會談。這兩場會談成爲轉折點:美國同意下調24%對華關稅,中國則恢復稀土與關鍵原材料出口。雙方在稀土、乙烷等領域達成互惠安排,釋放出緩和信號。
彼時,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表現出少有的“誠意”,財政部長貝森特更是在7月7日公開釋放積極信號,表示願儘快會面推進合作。
中方的回應並不急於表態,而是再次強調“核心利益不讓步”。這一點成爲中國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的立場錨點,無論對方如何變招,都動搖不了中國的底線。
就在中美關係出現微妙緩和之際,特朗普又拋出了新的“重磅炸彈”:7月2日宣佈將對14個國家加徵25%-40%的高額關稅,自8月1日起生效。

這14國中,包括日本、韓國、越南、老撾等亞洲國家。而特朗普竟以手寫信函郵寄通知的方式,製造“郵政時滯”以壓迫各國——這一老套的訛詐手段激起強烈反彈。
歐盟最先作出反擊,擬對波音、大豆、玉米加徵40%的高額報復性關稅,同時暫停與美在多個技術領域的合作。日本更是直接暫停與美企的半導體合作,新西蘭退出DEPA,印度提交38項報復清單,精準打擊美國共和黨核心票倉。
這一連串反應讓白宮措手不及,特朗普的“各個擊破”策略反而引發了多國抱團自保的局勢。

與此同時,中國並未急於表態,而是通過實際行動展現立場。在東盟外長會議上,中國外長王毅明確向各國傳遞信號:中方願通過貿易與基建合作深化與東盟的關係。
而特朗普則借菲律賓之手,在南海問題上挑撥離間,與越南、柬埔寨簽署對中國不利的貿易框架協議。
但中國的戰略早已不再侷限於回擊,而是逐步構建起更廣泛的外交網絡。金磚國家、東盟、非洲市場的合作步伐不斷加快,稀土出口配額的收緊也成爲中國手中最具分量的“談判籌碼”。特朗普雖然高調施壓,但面對中國“以靜制動”的戰略,反而陷入內外失衡的困境。

從經濟數據來看,美國正面臨嚴峻挑戰。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僅0.3%,核心PCE通脹高達3.3%,而對華關稅帶來的GDP損失預計將達到4%。
特朗普政府雖於7月4日簽署《大而美法案》,試圖通過延續減稅政策刺激經濟,但專家普遍不看好其長期效果,財政赤字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策略已經顯露疲態。內部企業反彈、農產品滯銷、貿易赤字擴大、WTO體系信用下滑,這一連串問題正快速侵蝕美國的國際影響力。而中國則憑藉堅定立場與靈活策略,在這一場戰略對抗中佔據主動。

在過去的三個月裏,從中美兩輪高層對話、稀土出口的博弈,到歐盟、日本對美的強烈反應,再到東盟會議上的外交角力,每一步都在驗證一個事實:中國並沒有被特朗普的“威脅”嚇倒,相反,是特朗普不斷被現實追着“改劇本”。
中方並未在7月9日之前表態延長協議,正是對特朗普“反覆無常”的回應。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保持戰略剋制的同時,強調自己始終願意談,但必須在平等基礎上。
這讓特朗普陷入兩難:若恢復關稅,將面臨國內外的雙重反彈;若繼續暫緩,又等於再次低頭,打臉自己。

美國想要出爾反爾,必須先掂量代價。中方已通過行動告訴全世界,中國不是可以被隨意勒索的對象。特朗普若真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拿出誠意,而不是玩弄所謂“極限施壓”的老把戲。
如今的中美,已不再是簡單的“誰讓步誰勝出”的博弈,特朗普若還想靠耍滑頭左右中美關係,那就必須先問問,中國是否還願意給他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