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立凡(專欄作家)
當地時間10月19日上午,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法國盧浮宮博物館遭盜竊,兩座高安全級別展櫃成爲目標,共有8件具有“無法估量歷史價值”的珠寶被盜,目前作案人員仍未被抓獲。
據報道,嫌犯共有四人,其中兩人身穿工人裝及黃色反光背心僞裝成施工人員,乘升降吊籃進入博物館,另外兩人各自駕駛摩托車接應。嫌犯疑似從塞納河一側施工區進入建築後,使用切割工具打開展廳玻璃,進入阿波羅畫廊盜走珠寶。整個作案過程只持續了幾分鐘,等安保人員稍後到達作案地點時,已經“人去樓空”。

嫌犯利用升降吊籃潛入盧浮宮。圖據央視新聞
盧浮宮方面表示,嫌犯在逃離時遺棄了部分設備以及被盜的歐也妮皇后的王冠。這件王冠上面鑲有1354顆鑽石、1136顆玫瑰形寶石和56顆祖母綠。據消息人士透露,該王冠已處於“損壞”狀態。
目前,巴黎檢察院已就“有組織團伙盜竊”和“結夥實施犯罪”罪名立案調查,案件由巴黎警察局重案組在檢方指導下偵辦。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晚通過社交媒體發文,承諾追回失竊文物並將作案者繩之以法。
這起盜竊案不可謂不離奇,盧浮宮號稱安保措施嚴格。作爲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它是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博物館,世界第一名畫《蒙娜麗莎》便在此展出。此次被盜珠寶所處的阿波羅畫廊,是博物館內最具象徵意義的展廳之一,展出法國王室珠寶及“王冠鑽石”系列。該畫廊在2019年經過重新布展,新增專用展櫃,但仍沒有阻止這起盜竊案在衆目睽睽之下發生。爲何如此?
據美聯社報道,曾有盧浮宮工作人員抱怨,遊客量太大,工作人員數量不足,給安保帶來了壓力。工會說,遊客太多,展廳也多,但安保人員太少。加之博物館周邊還有施工區、貨運通道等,安全風險點較多。由此,給了作案人員假扮施工人員得手的機會。事發當天,現場安保人員的應對處置、館內警報觸發的機制也受到質疑。
從更大視野看,這場“盧浮宮大劫案”又一次暴露了法國文保存在的漏洞。難以想象,在這樣一座著名的博物館周圍,嫌疑人自帶升降梯並藉此從盧浮宮外牆進入室內,整個流程竟能絲毫不被發覺。即便是屬於正在維修的區域,也該有相應的人員隔離措施或增加值守人員,只能說明盧浮宮的安保體系存在疏漏。
事實上,這已是近兩個月內法國博物館遭遇的第三起盜竊案,而上一次盧浮宮發生失竊案件是在1998年,當時法國畫家卡米耶·柯羅的一幅畫作在白天被盜,至今仍未找回。
另一方面,被盜走的珠寶如此有名,嫌犯如何銷贓?據報道,2022年5月,盧浮宮博物館前館長讓-呂克·馬蒂內因在任期間牽涉文物走私案,受到合謀欺詐和洗錢罪名指控。此案或顯示,法國文物洗錢可能存在盜竊或造假文物-走私-拆賣-洗錢的鏈條,乃至“官黑勾結”現象。
近年來,法國財政狀況糟糕,也會嚴重削弱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力。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4年法國預算赤字接近歐盟規定的3%上限的兩倍,債務佔GDP比率正逼近118%,在歐盟成員國中高居第三。今年5月有報道稱,盧浮宮、凡爾賽宮等多家法國知名博物館計劃自明年起,對非歐洲遊客收取更高的門票價格,以改善法國文化機構普遍“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公共投入不足,會導致文保設施難以維持足夠的安保能力。
1911年,盧浮宮的鎮館之寶《蒙娜麗莎》曾被一名意大利裱畫工人盜走,三年後才被追回。如今要追回失竊的8件藏品自然更加困難,甚至嫌犯若爲了方便銷贓而拆解珠寶出售,那即便後續能追回,文物恐怕也會遭損毀,那將是對寶貴的文化遺產巨大的傷害。
這起“大劫案”受到全世界矚目,不單是哪一國可能遭受的損失,而應該帶來更爲普遍的警示:全面檢視排查各家博物館可能存在的安保漏洞,對於文化文物遺產保護,一刻都鬆懈不得。
(本文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媒體立場)
編輯 趙瑜
審覈 高升祥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