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熱愛的是那支贏球的南通隊,更是那支拼搏的南通隊

由 澎湃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10-20

江蘇城市足球聯賽(“蘇超”)半決賽,南通隊主場對陣無錫隊。當主裁判麥麥提江吹響常規時間的終場哨,比賽進入點球大戰時,主場球迷都捏了一把汗。

難道,“巨無霸”南通隊要止步半決賽了?其實這樣的疑問從上半場就開始了。比賽踢了三十多分鐘時,身邊就有球迷在討論,“今天怎麼回事,沒有什麼得分機會”“往常這個時候應該已經進球了”“不會真要踢點球大戰吧,那結果可就不好說了”……隨着比賽的深入,擔心在主隊球迷方陣愈發蔓延開來,無錫隊成功的防守反擊戰術,讓此前勢如破竹的南通隊有些一籌莫展。

好在,一切疑雲在點球大戰後煙消雲散。南通會展中心終究還是成爲了歡樂的海洋,南通隊延續了一直以來前進的步伐,沒有讓無錫複製一天前泰州創下的“黑馬奇蹟”。

南通主場迎戰無錫 本文圖片均來自“南通發佈”微信公衆號

南通似乎已經習慣了勝利的滋味。“蘇超”開賽以來,南通隊可謂一直領先一直贏,常規賽10勝2平積32分,高居積分榜首位;淘汰賽首輪五球大勝淮安隊,無情擊破了對手“遇強則強”的玄學。

還有一個恐怖的數據是,十幾場比賽下來,南通隊一共只落後過18分鐘,也就是常規賽主場對陣淮安的比賽,淮安隊第29分鐘取得領先,南通隊第47分鐘扳平,比賽最終以1:1收場。

但我們熱愛的只是勝利嗎?

不妨假設一個還沒有在南通出現過的場景:如果南通隊在點球大戰中不敵無錫隊,首次在蘇超輸掉比賽、無緣決賽,會發生什麼?球員們在噓聲中低頭傷心?球迷罵罵咧咧失望離場?南通隊士氣低落黯然告別?

顯然,都不會。

當南通隊的場上形勢不是那麼順風順水時,我們會發現,南通隊不只是連戰連捷,更有敢打敢拼、善於思考、不斷變換“解題思路”的一面。

面對無錫隊穩固的防守反擊陣型,南通隊開場後便持續向前施壓,用一波又一波攻勢衝擊着無錫隊的防線。下半場,球隊連續進行換人調整,季桑楠等首發球員打光最後一發子彈後下場,陳正等替補球員相繼披掛上陣,但場面依然難分難解。

最後時刻,眼看就要進行點球大戰,球隊果斷換上替補門將蔡天龍,正是這次換人產生了奇效。無錫隊有些措手不及,再加上客場作戰,上來就連續罰丟兩個點球,南通隊則全部穩穩罰中,最終闖關成功。

南通門將蔡天龍撲出無錫隊點球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4年世界盃,荷蘭面對“黑馬”哥斯達黎加的比賽,荷蘭主帥範加爾最後時刻將替補門將克魯爾替換上場,連續撲出對手點球,最終獲勝。

在足球世界,這是一種非常規的換人手段。賽後,南通隊主帥魯強也談到,換門將就是爲了給無錫一點壓力。但其實,這種手段是否一定可以奏效,魯強說不好,當年的範加爾其實也說不好。

所以,別看南通隊總能贏,但沒有哪場比賽可以隨隨便便獲勝。

就拿和無錫隊的比賽來說,勝利的背後,是邊鋒張浩楠、管明健在對方邊路來回的試探和衝刺,是李賢成在中路貫穿整場的串聯和調度,是中鋒黃蔣大亞在對方的“後衛森林”中不斷的爭頂和拼搶,是兩位門將趙東旭和蔡天龍的接力守護。

勝利的背後,是南通始終保持的刻苦與純粹。四分之一決賽大勝淮安,南通隊並沒有興奮太久,細心的球迷發現,賽後第二天早上,南通隊就像往常一樣在基地拼命訓練了。

正如“南通發佈”相關文章所說,“蘇超”有全民玩梗、狂歡娛樂的一面,但更有嚴肅、專業性的另一面。全力以赴、把“每一場都當決賽來踢”的南通隊,始終捍衛着純粹的足球精神。他們無懼玄學毒奶、棒殺捧殺,帶着無比的清醒與堅韌,把所有心思專注於腳下每一寸草坪,把紮實的基本功和超高的球感醞釀在每一個戰術細節裏。

勝利的背後,還是南通長期深耕足球青訓的不懈努力。南通全市現有多達241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012年起,南通堅持每年舉辦全市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通過市、縣區和學校三級聯動,形成四級競賽體系,一大批足球好苗子脫穎而出。

支雲、珂締緣兩支南通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青訓體系,多年來也持續輸送了大批優秀青少年球員。本屆“蘇超”南通陣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海門珂締緣俱樂部的青訓球員,支雲青訓教練陳正、張衛也參與其中。

所以,與其說南通隊是“常勝將軍”,還不如說,這是一支爲了勝利總能耐心打好基礎、做好一切準備、竭盡全力拼搏的球隊。

這何嘗不是南通這座城市奮鬥的寫照。已經是GDP萬億之城的南通,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中心城市,也是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被外界冠以“發展速度快”“潛力好”的背後,也正是南通一個個重大項目的紮實推進,一座座產業地標的拔地而起,以及努力、咬牙和熱血。

南通球迷

不負衆望,南通隊十幾天後將站上決賽的賽場。所有的壓力和期待,都集中到了最終戰。這將是“蘇超”第一次由兩支球隊在中立場地進行對決。

他們的背後站着的,是百萬南通市民的堅定支持和鼓勵包容。如果說此前,南通是以“全域主場”的澎湃熱血,助力南通隊過關斬將一路殺入決賽;那麼在決賽日的南京奧體中心,南通將“全域戰鬥”,爲了榮耀,也爲了不負那個一直在努力的自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決賽見。

澎湃新聞記者 袁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