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爲何在南海刷存在感? 甘當遏華棋子爲哪般?

由 科技生活快汛 發佈於 科技

'25-07-05

#7月·每日幸運籤#

當地時間 6 月 30 日,立陶宛部長薩卡利埃內與菲律賓防長特奧多羅,在馬尼拉簽署防務合作諒解備忘錄,這份協議涉及網絡安全、海上安全及彈藥生產等領域合作,表面上是應對所謂 “地區安全威脅”,實則處處針對中國。薩卡利埃內甚至公開鼓動菲律賓譴責中國在南海的行動,聲稱中國 “破壞和平友好鄰邦形象”,還呼籲 “民主國家” 聯合對抗。

這不是立陶宛第一次在涉華問題上跳腳。這個波羅的海小國近年來頻繁炒作中國議題:2019 年將中國列爲國家安全威脅,2021年在涉臺問題上挑戰中國底線,導致中立外交關係降爲代辦級,2024 年驅逐中國外交官,2025 年更將雙邊關係推向冰點。

如今立陶宛轉身與菲律賓勾連,本質是在中立關係破裂後尋求新的政治籌碼。正如中國時政評論人司馬平邦指出,立陶宛政客通過碰瓷中國討好美國和歐洲大國,試圖在北約或歐盟體系中換取 “好前程”。

立陶宛的瘋狂反華行爲有其深層邏輯。歷史上,立陶宛作爲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後對俄羅斯充滿疑懼,2004 年加入北約後徹底倒向西方,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近年來,隨着中美競爭加劇,立陶宛將反華作爲向美國表忠心的 “投名狀”。

從禁止華爲參與 5G 建設到退出中國 - 中東歐 “17+1” 合作機制,再到炒作涉臺涉港議題,立陶宛的每一步都在配合美國的遏華戰略。如今與菲律賓簽署防務協議,更是試圖通過介入南海事務,在西方陣營中刷存在感。



立陶宛政府原本打着如意算盤,以爲挑事中國能在國際上撈到些叫好聲,還能拿到實打實的好處,可現實給了它狠狠一巴掌。中國的反擊讓立陶宛真切嚐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那些靠着中國市場喫飯的立陶宛企業,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難,訂單說沒就沒,倉庫裏堆的貨賣不出去,錢週轉不開,幾百上千家企業扛不住了,有的只能裁人,有的乾脆關門大吉。

這邊把中國這個重要的經濟夥伴得罪透了,那邊也沒能真正擠入西方的核心圈子,得不到啥像樣的庇護,反倒讓自己在國際上處境更尷尬,遇事連個搭把手的都沒有。執政的這幫人因此被罵得抬不起頭,真是兩邊不討好,成了裏外不是人的冤大頭。

菲律賓作爲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菲律賓近年來在南海問題上動作頻頻,多次在仁愛礁等海域挑釁中國,並拉攏美日澳等域外勢力攪局。此次與立陶宛合作,菲方聲稱要在東海和南海推行 “單一戰區” 概念,甚至計劃與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成立 “四方小組” 協調行動。這種策略看似擴大 “國際支持”,實則是將菲律賓綁上美國的戰車。正如司馬平邦所言,立陶宛無法提供實質性支持,但能給菲律賓壯膽,幫助其在對華安全認知上與美國保持一致。

對此,有人批評立陶宛 “蚍蜉撼樹”,“一個歐洲小國不遠萬里摻和南海,除了刷存在感,看不出任何實際意義”。也有人指出菲律賓 “甘當棋子”,“美國航母剛進南海,菲律賓就急着籤協議,明擺着是給主子遞投名狀”。

這場看似熱鬧的 “防務合作” 背後,暴露的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奈與投機。立陶宛試圖通過反華換取美國的安全承諾,菲律賓則希望借域外勢力在南海問題上施壓中國。然而,這種基於意識形態的對抗,不僅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正如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任何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爲都將遭到堅決反制。而立陶宛和菲律賓的政客們,終將爲自己的短視付出代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