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專訪Anker高管:問題電芯的款式可能生產了2000~3000萬片

由 ITheat熱點科技 發佈於 科技

'25-07-04

從上個月開始的充電寶電芯風波越來越大,“無3C標識”的登機禁令一出,這事兒就從單一品牌影響到了所有人。今天,商業財經媒體“知危”發佈了獨家專訪安克創新副總裁、充電及儲能業務負責人熊康的文章,瞭解了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Anker是充電寶電芯風波中受影響最大的品牌之一,召回充電寶規模高達70萬臺。而與羅馬仕不同,Anker是在自己主動排查中發現問題並公開召回的,結果沒幾天,友商那邊的問題就集中爆發了。

在採訪中,熊康稱大約在去年底,他們就發現一些產品出現了熱失控現象。然後他們就拿不同批次、不同時間段市場返回的樣品做長循環測試。這種測試不是一下就有結果的,測試時長需要長達2~3個月。測完以後他們拆解了電芯,才能發現正極材料裏鎳、鈷、錳的比例有差異,而且隔膜性能同樣有差異。

於是他們找到供應商覈對,實錘了電芯存在多重風險。一開始出問題的產品還不多,都囊括進了去年的召回範圍裏,後來則集中爆發了。關鍵是這些情況供應商並沒有主動告知材料有變化,全靠Anker自己逆向排查出來。

我們也知道,和其他出問題的品牌一樣,Anker用的也是安普瑞斯的電芯,畢竟這家公司是充電寶行業的頭部電芯廠。

更要命的是,熊康提到出問題的電芯並不是最便宜的,反而是綜合性能很有競爭力的,所以使用量可能不低。他預估這款電芯產量大約有2000~3000萬片,並且其中有問題的數量很高,高過目前市面上召回的數字。因此,Anker在海外市場也發起了召回,數量比國內更大。

而供應商安普瑞斯也被爆出大部分廠裏員工都離職了,工廠幾近癱瘓狀態。

至於爲什麼沒有檢測出風險就進行銷售,熊康坦誠地承認了Anker的失誤,他們沒有及時識別出電芯的來料問題。

因爲電芯的研發主要是電化學體系,而大部分充電寶公司的技術重心放在電子電力技術、結構設計上,所以很多同行不具備拆解電芯分析材料能力。Anker也是今年實驗室條件強化之後,做長續航測試才發現的問題。

所以,Anker今後會加大電芯團隊的投入,專門驗證電芯的可靠性,並監控供應商的生產數據,防止上游供應鏈亂來。

當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絆倒了整個行業,而這次充電寶行業的危機又給不少企業敲響了警鐘。如果沒有強監管,誰也沒法保證下一個出問題的,會是哪個與我們普通消費者高度相關的行業。

人在做,天在看,請經營者們守好自己的道德底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