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一架俄軍伊爾-76運輸機在別爾哥羅德州上空化爲火球。機艙裏65名烏克蘭戰俘正等待交換回家,同機的還有3名俄軍軍官和6名機組人員,無人生還。十八個月後的今天,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宣佈調查結論:導彈來自烏軍第138防空旅,“愛國者”系統的操作者執行了指揮官尼古拉·贊米揚的指令。

據悉,烏克蘭總參謀部事發當日聲明“正在覈查”,次日改口“未收到戰俘運輸通知”,但《基輔獨立報》披露烏情報機構內部文件顯示:俄方曾提前告知飛行路線。俄方則在墜機現場找到“愛國者”導彈殘片,瑞士《觀察報》記者實地驗證了殘骸編碼與美援批次匹配。
最刺痛的爭議在戰俘名單。俄方次日公佈65人姓名及服役編號,烏民間組織“戰俘家屬會”確認其中12人原定當周獲釋。而烏國防部情報局長布達諾夫接受CNN採訪時稱:“我們相信那是導彈運輸機。”這番表述引發基輔街頭抗議,陣亡士兵母親瑪利亞舉着兒子照片質問:“如果他們知道是戰俘,爲什麼開火?”
俄羅斯2024年12月移交74具遺骸時,DNA檢測確認了戰俘身份。如今俄偵委將贊米揚列入國際通緝名單,但關鍵疑問仍未解:誰最終按下發射鈕?《明鏡週刊》援引北約軍官說法:“愛國者”需多級授權,旅指揮官無權獨斷。
對此,有頓巴斯居民貼出戰友墓碑:“這就是烏克蘭保護的‘歐洲價值觀’?”有人反諷:“俄軍運輸機在戰區低空飛行,和舉靶子有什麼區別?”
這場悲劇的深層啓示,在於揭示了現代戰爭中技術優勢與人性底線的衝突。“愛國者” 系統本應是防禦之盾,卻在錯誤指令下成爲殺戮之矛。當軍事行動被簡化爲屏幕上的座標點,當生命被抽象成戰術棋盤上的棋子,戰爭的殘酷性便被無限放大。
如今,尼古拉・贊米揚已被列入國際通緝名單,但這無法挽回 74 條鮮活的生命。事件留給世人的思考遠未結束:當戰爭機器開動時,普通人的命運該如何守護?在追求軍事勝利的道路上,人類文明的底線又該如何堅守?或許,每一個在戰火中消逝的生命,都在無聲地提醒我們:和平,永遠不該成爲戰場上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