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RTX 4060的年輕人: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評測

由 ITheat熱點科技 發佈於 科技

'25-07-06

正當大家以爲RTX 5060已經是50系中最入門的型號時,英偉達卻突然來了個回馬槍,悄悄發佈了更便宜、定位更低的RTX 5050。

參考前作的“刀法”,RTX 5060的性能接近4060 Ti,RTX 5070也追平了4070 Ti,那麼這張RTX 5050究竟實力幾何?熟悉老黃套路的玩家恐怕已經有了預感。

這次,熱點科技編輯部拿到了一張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顯卡,同時也準備了一張RTX 4060,看看在2000元價位段,RTX 5050是否真有實力接替前輩,站穩腳跟。

外觀介紹

拿到這張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第一印象是熟悉又陌生。粉白配色、像素風亞克力裝飾、塗鴉紋路,延續了本代七彩虹iGame Ultra系列的設計語言;但碩大的三風扇散熱模組卻出乎意料,讓人一時難以將它與入門級定位聯繫起來。單從外觀來看,甚至很難分辨它是RTX 5050還是RTX 5070。這也從側面說明,哪怕是入門型號,七彩虹依然在用料上毫不吝嗇。

顯卡正面配備3顆90毫米環形風扇,周圍點綴透明像素風亞克力裝飾,在光線折射下能反射出絢麗的珍珠狀光澤。邊緣以桃粉色線條勾勒,打破了白色的單調感,增添了不少活力與辨識度。

側面是一整條RGB燈帶,點亮後可展現炫酷燈效,即使處於關機或無光狀態,覆蓋在側面的亞克力材質依然能在光照下反射出夢幻般的色澤,觀感相當出色。

背板核心處未作開孔,而是噴塗了大面積的Ultra粉色塗鴉,尾部約有三分之一面積進行了鏤空處理,爲吹透式散熱設計。

透過尾部的開窗也可以發現,整個散熱模組擁有2根6mm鍍鎳熱管,並且熱管與鰭片之間採用了迴流焊工藝。對於滿載總功耗爲130W的RTX 5050來說,怕是要給吹感冒了。

目前正在使用RTX 3050的玩家需要注意,由於RTX 5050功耗爲130W,因此需要外接供電,這張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也是在側面設計了1個8Pin供電接口。

顯示輸出接口方面,老黃並沒有和蘇媽一樣下刀,依舊是3個Display Port 2.1b、1個HDMI 2.1b。iGame一鍵超頻按鈕自然是沒有缺席,出廠默認爲按下狀態,可將原本2572MHz的核心頻率提升至2647MHz。尺寸方面,雖然是三風扇,但是依舊符合SFF標準,不含擋板,三維尺寸爲300.5x120x50mm,可以兼容大部分中塔機箱。

理論性能測試

對於RTX 50系列顯卡、Blackwell架構的新特性,大部分玩家早就聽出繭子了。說到底,最大的提升在於新加入的DLSS 4多幀生成功能,有原本的2倍幀生成升級爲了4倍幀生成。對於音視頻製作者而言,全新的NVENC、NVDEC編解碼器也是支持了4.2.2格式的編解碼,導出視頻的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作爲RTX 50系列中的一員,RTX 5050自然也是支持上述的功能。配置上,RTX 5050擁有2560個CUDA流處理器,以及容量爲8GB、位寬爲128Bit的GDDR6顯存。

話不多說,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使用的測試平臺。CPU採用了目前最強的消費級處理器AMD銳龍9 9950X3D,在測試遊戲等場景下啓動X3D遊戲模式,關閉第二個CCD。在測試生產力時則關閉X3D遊戲模式,恢復16核滿血性能。PBO爲自動,內存手動調參至6000 C28,驅動爲最新的576.88。

此外,我們準備了一張公版頻率的RTX 4060顯卡進行同步測試,方便大家一窺RTX 5050的性能水平。

圖形性能測試

3DMark

在經典的3DMark基準測試中,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考驗DX12性能的Time Spy系列測試中,小幅落後於RTX 4060,幅度約爲2%~4%。不過在考驗DX11性能的Fire Strike系列測試中,則反敗爲勝,平均領先幅度有2%~9%。光追性能也有小幅提升,不過實際上也在誤差範圍內。

GeekBench

在GeekBench 6.3中,無論是OpenCL還是Vulkan API,RTX 5050都在一定程度上小幅落後於RTX 4060。

生產力測試

SPECviewperf 2020

在生產力測試方面,我們首先使用了SPECviewperf 2020進行綜合測試,結果表明,在比較主流的三維動畫建模軟件3dsmax、maya中,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小幅領先於RTX 4060。在其他場景下,二者表現基本相當。

Blender

在Blender建模測試的三個場景中,RTX 5050均小幅落後於RTX 4060,在Monster場景中比較明顯,幅度約爲10%。

D5渲染器

在D5渲染器測試中,RTX 5050的幀數略微落後於RTX 4060,但是渲染性能則有所提升,耗時降低了約7%。

V-Ray

在V-Ray渲染測試中,二者的得分差距維持在誤差範圍內,幾乎沒有差別。

Procyon視頻編輯基準

在Procyon中,我們使用視頻編輯基準測試調用Premiere Pro進行視頻剪輯及導出測試,結果顯示,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領先RTX 4060約9%,幅度不小。可見在RTX 50上引入的新的編解碼器確實有點效果。

AI測試

雖然RTX 5050以及RTX 4060都只有8GB的顯存容量,但是我們也對他們的本地部署AI大模型的性能進行了測試。

Procyon文本及圖像生成

首先在Procyon中,我們分別測試了程序自帶的3個小尺寸模型,第4個LLaMA-2-13B模型體積超過了顯存容量,因此並未運行。結果顯示,RTX 5050在3個模型中得分小幅落後於RTX 4060。

在基於Stable Diffusion的圖像生成測試中,我們分別運行了FP16以及INT8算力下的Stable Diffusion 1.5,XL尺寸則未進行測試。結果顯示,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FP16算力下與RTX 4060基本相當。不過在精度更低的INT8算力下,領先幅度不小,約爲14%。

本地模型部署

我們使用LM Studio框架部署了兩個體積較小的大語言模型,分別爲DeepSeek-R1-0528-Qwen3-8B以及Qwen3 8B。因爲佔用體積不大,二者都能在8GB的顯存容量內正常運行,速度也都非常可觀。不過從結果來看,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要更勝一籌,每秒吐詞速度平均領先12%~14%。

遊戲性能測試

說了那麼多生產力,想必大家早就看膩了,現在咱們來看看RTX 5050的實際遊戲表現,首先我們選擇了15款遊戲進行了純光柵測試,然後在此基礎上選擇了7款支持DLSS 4的遊戲,來看看RTX 50系獨佔的DLSS 4多幀生成在RTX 5050上的表現。測試圖表若未作說明,單位爲FPS,默認爲平均幀,1440P分辨率爲2560x1440,1080P分辨率爲1920x1080。

光柵遊戲測試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測試中的遊戲並非全部爲畫質拉滿,在《絕地求生》、《潛行者2》、《反恐精英》、《地獄之刃2》以及《心靈殺手》中適當調低了畫質以便於放大差距。其餘遊戲則爲全高(畫質選項儘可能拉滿)。此外,測試中並未開啓光線追蹤以及超分辨率採樣技術,在超分無法關閉的情況下,會優先選擇100%渲染的TSR,否則爲DLAA。

從測試結果來看,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大部分遊戲中的測試與RTX 4060相當,部分遊戲平均幀甚至完全一致(僅1%Low幀存在區別)。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少部分遊戲中,例如《賽博朋克2077》、《絕地求生》中有小幅領先優勢。而RTX 4060在《反恐精英》中則優勢較爲明顯。總體而言,二者的光柵性能沒有明顯差異,RTX 5050落後1%左右,不得不讓人感嘆,老黃的刀法簡直是奇蹟。

DLSS 4遊戲測試

話說回來,RTX 50系顯卡最大的賣點在於DLSS 4。RTX 5050在遊戲上的提升,必須要結合DLSS 4來看。

在DLSS 4遊戲測試中,我們默認設定超採樣率爲75%,如無法自定義採樣率,則優先選擇超級質量模式,其次選擇質量模式。地獄之刃2因爲壓力較大,設置爲平衡模式。超採樣模型設定爲Transformer,幀生成全開,即RTX 5050爲4倍多幀生成,RTX 4060爲2倍幀生成。

在7款遊戲的測試結果來看,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的遊戲表現顯然是穩壓RTX 4060一頭,在部分遊戲中擁有近1倍的幀數領先,當然,實際上也就是2倍幀生成和4倍多幀生成的區別。一些原本僅能60幀遊玩的遊戲,在DLSS 4多幀生成的加持下,一躍至200幀左右,堪稱是電競級體驗。

功耗與溫度測試

在室溫28攝氏度,開放式平臺下,使用FurMark對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顯卡進行壓力測試,在持續了大約1小時11分鐘之後,顯卡核心的溫度維持在57攝氏度左右,顯存的溫度則在64度上下,此時風扇轉速爲1300rpm,非常安靜。

通過GPU-Z的軟顯功耗可知,壓力測試時板載功耗在120~130W之前浮動,顯卡核心功耗約爲75W,130W滿載供電全部由8Pin接口輸入,未從PCIe接口取電。因此想要換RTX 5050顯卡的朋友需要注意一下電源供電問題,如果使用的CPU爲主流的12400F/7500F,則建議電源額定功率不要低於450W。

特色功能及裝機推薦

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作爲七彩虹家族的一員,自然是支持iGame自在星球控制軟件的,不僅硬件出色,軟件適配也非常到位。

在iGame自在星球軟件中,不僅可以自由調節七彩虹旗下的硬件產品的燈光效果,還支持與雷蛇等燈光生態進行聯動,幾乎做到了跟光污染說再見。也支持調節風扇轉速,各種軟硬件參數,非常方便。

此外,獨特的AI助手功能也是非常有亮點,Live 2D風格的AI桌寵柒小希支持語音對話,可以聊天娛樂,也可以對她說出指令,調整電腦參數,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參數調試變得更加人性化,值得點贊。

目前白色系的裝機風格非常流行,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的風格也是恰到好處,我們也使用了多款七彩虹旗下的白色硬件打造了一臺白色全家桶。其中主板爲iGame Z890 FLOW,散熱器爲iGame LQ360 Ultra W 2025,電源爲七彩虹兄弟品牌的鑫谷崑崙MU-850G冰山版,機箱則爲iGame C25A Ultra W,歡迎大家參考攢機。

寫在最後

作爲當前50系列中最入門的一張卡,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的表現並不“入門”。雖然在部分傳統性能測試中略遜於RTX 4060,但它在DLSS 4多幀生成、視頻編解碼以及AI部署等新特性上的領先,已經讓它具備了強有力的現實意義。

隨着新出的3A大作開始標配DLSS 4技術,DLSS 4將成爲未來遊戲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只是高端玩家的“專屬福利”。得益於4倍多幀生成的加入,哪怕是RTX 5050這樣的入門型號,也能在畫質與幀數之間找到更平衡的選擇,從容應對未來一兩年的主流遊戲需求。

加上七彩虹一貫紮實的用料、高顏值的設計和完善的控制軟件,對於預算有限又希望體驗新一代技術的玩家來說,這張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顯卡無疑是一次穩妥且富有性價比的升級。

如果你是主打1080P遊戲,偶爾涉獵AI創作和視頻剪輯的輕創用戶,那麼這張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或許正是那個合適的起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