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特朗普剛把“大而美”法案籤成法律,馬斯克就在社交平臺發文怒懟:“赤字從2萬億飆到2.5萬億,這會使國家破產。”隨後, 他宣佈成立“美國黨”,直接向曾經的盟友開火。
幾個月前,馬斯克還是特朗普政府的“省錢總管”。他誇口要砍掉2萬億美元政府開支,後來改口1萬億,最終130天只省下1750億。離職時他撂下話:“官僚機器根本剎不住車。”如今“大而美”法案把債務上限抬到5萬億,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斯克認定這法案會帶來 “巨大戰略損害”,說它會毀掉數百萬個工作崗位,讓美國走上 “債務奴役之路”,一邊幫着過去的行業,一邊坑了未來的行業。
這場決裂早有苗頭。6月初法案剛在國會通過,馬斯克就警告“數百萬工作崗位將被摧毀”,尤其痛斥條款中“補貼舊產業,扼殺新行業”。《紐約時報》挖出細節:法案裏對傳統能源的稅收優惠高達1200億,而馬斯克的太空公司原本能申請的清潔技術補貼被砍掉八成。
馬斯克原本想靠政府效率部削減開支,沒成;現在特朗普的法案反而讓赤字和債務往上飆,跟他一直主張的 “省錢” 對着幹。對他來說,可能覺得兩黨都解決不了問題,不如自己下場試試。特朗普簽署法案後,馬斯克乾脆自己建了個 “美國黨”。他說這黨要進國會拿幾個席位,在有爭議的法案表決時投出關鍵票,確保 “民意” 能被聽到。
對此,有人說 “他自己當負責人時也沒砍下來多少開支,現在批評法案靠譜嗎”;也有人覺得 “至少他盯着赤字問題,總比兩黨只顧着吵架強”;還有人調侃 “從支持者到建黨反對,這轉變比他造電動車還快”。
比個人恩怨更值得關注的是背後藏着的深層問題。聯邦儲備系統前理事莎拉・布魯姆在 CNBC 節目裏說,過去五年美國國債的利息支出已經超過軍費,每張美元都在變不值錢。普通人的錢包最能說明問題,超市收銀員麗莎・陳在推特上曬出賬單,牛肉價格比特朗普剛上任時貴了 43%,可她的工資只漲了 9%。
馬斯克的轉變像一面鏡子,照出美國經濟的殘酷現實。兩黨忙着互相指責的時候,國家正踩着赤字的鋼絲往前走。他建黨的真正心思可能不在贏得多少席位,而是想證明一件事 —— 這臺早就生鏽的機器,該換換零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