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三個月彈藥產量抵北約一年, 北約祕書長急了

由 科技生活快汛 發佈於 科技

'25-07-06

#7月·每日幸運籤#

近日,北約祕書長呂特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他說俄羅斯這三個月生產的彈藥,是整個北約一年產量的兩倍。他覺得這是巨大的地緣政治挑戰,還提到俄羅斯正以現代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恢復軍力。



現在俄烏衝突打了這麼久,雙方對彈藥的消耗都很大。北約國家這兩年一直在給烏克蘭送武器,自己的庫存消耗不少,想擴產又沒那麼快。像一些歐洲國家,之前軍工產業規模收縮,現在急着增產,工廠的設備、工人都跟不上,光靠加班加點很難一下子提上去。而俄羅斯這邊,一開始可能也有彈藥緊張的情況,但畢竟是軍事工業底子厚,加上這兩年全力動員,把資源都往軍工上傾斜,產量自然就起來了。

對於呂特說的這些,普京之前有過回應。他說俄羅斯根本沒打算攻擊北約國家,覺得西方政客總拿 “俄羅斯威脅” 說事兒,其實是想轉移自己國內的問題。他覺得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假消息。

對此,有人在網上說,“北約平時總說自己軍事實力強,現在連彈藥產量都跟不上,看來真不是嘴上說的那麼厲害”;也有人覺得,“俄羅斯這麼拼命造彈藥,肯定是爲了在戰場上佔優勢,這對和平不是好事”;還有人說,“最後受苦的還是普通老百姓,打仗太耗資源了”。



其實這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彈藥數量的問題。北約是多個國家湊在一起的聯盟,協調生產彈藥本來就麻煩,每個國家的工業基礎、生產計劃都不一樣,想統一節奏不容易。而俄羅斯作爲單一國家,一旦把軍工生產當成頭等大事,集中力量辦起來效率確實可能更高。另外,俄羅斯生產的彈藥裏,不少是相對傳統的型號,技術門檻沒那麼高,適合快速量產;北約國家更側重高精尖武器,這類武器生產工序複雜,產量自然上不去。

呂特的話裏,其實藏着北約的焦慮。一方面是擔心對烏克蘭的武器供應跟不上,另一方面也怕俄羅斯軍力增長太快,打破現有的力量平衡。但普京的回應也點出了一個現實,就是雙方對 “威脅” 的定義不一樣,西方用俄羅斯的軍力增長來說事,俄羅斯卻覺得自己只是在保障安全。

這事最讓人琢磨的是,彈藥產量的差距,可能會影響未來的局勢走向。對普通人來說,不管哪一方造更多彈藥,都意味着衝突可能還會持續,而持續的衝突帶來的,是更多家庭的分離,更多資源的浪費。大家真正希望的,可能不是誰的彈藥更多,而是這些彈藥能永遠用不上,讓和平早點回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