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歐貿易關係又被推上風口浪尖。英國《金融時報》7 月 5 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威脅對歐盟農產品出口徵收 17% 的關稅,這場爭端已從汽車、鋼鐵蔓延到農業領域,讓本就脆弱的跨大西洋關係雪上加霜。

事情的導火索是美國設定的 90 天關稅暫緩期將於 7 月 9 日到期。特朗普政府要求歐盟提供監管方面的廣泛優惠,比如放寬對美國轉基因食品、激素牛肉的進口限制,並減少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順差。歐盟負責貿易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 7 月 3 日在華盛頓會談中得知這些要求後,次日便向歐盟各國大使轉達了美方的強硬立場。
這場爭端背後,是美歐長期存在的貿易結構性矛盾。2023 年歐盟農產品貿易順差達 700 億歐元,其中對美國出口額佔 12%,主要集中在乳製品、葡萄酒和橄欖油等。而美國對歐盟的農產品出口則以大豆、玉米、肉類爲主,卻因歐盟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難以擴大市場份額。特朗普政府認爲,歐盟的監管政策是變相的貿易壁壘,因此試圖通過關稅施壓迫使對方讓步。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特朗普的 "對等關稅" 策略。自 2025 年 1 月就職第二任期以來,他延續了 "美國優先" 的貿易政策,不僅對歐盟汽車、鋼鋁產品加徵高額關稅,還計劃將關稅範圍擴大到木材、藥品等領域。這種單邊主義做法讓歐盟感到壓力倍增 —— 目前美國對歐關稅已覆蓋 3800 億歐元商品,佔歐盟對美出口的 70%。
面對美國的威脅,歐盟展現出罕見的強硬。一方面,歐盟已將第二輪反制措施規模從 950 億歐元縮減至 720 億歐元,目標直指波音飛機、美國汽車和波旁威士忌等政治敏感商品;另一方面,歐盟加速推進與亞洲國家的貿易談判,試圖通過多元化市場減少對美依賴。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直言,歐盟必須團結一致,以關稅反擊關稅。
這場貿易戰對普通人的影響正在顯現。歐洲民衆發起 "抵制美國貨" 行動,丹麥、芬蘭等國民衆紛紛轉向本土品牌,特斯拉在法國的銷量同比下滑 26.1%。美國農民則陷入兩難:一方面支持關稅保護本國產業,另一方面擔心歐盟反制措施導致農產品出口受阻。有美國網友吐槽:"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最後砸的可能是美國農民的飯碗。"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爭端暴露了全球化時代單邊主義的困境。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重塑貿易規則,卻忽視了貿易伙伴的國內政治現實。正如印度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克巴魯丁所言,將貿易協議描繪成 "進貢" 而非合作,只會加劇對抗。而歐盟的反制措施和戰略自主嘗試,或許預示着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普通民衆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歐洲消費者可能面臨農產品價格上漲,美國農民可能失去歐洲市場,而全球農產品供應鏈也可能因此陷入動盪。當政治博弈凌駕於經濟理性之上,最終買單的永遠是那些辛勤耕耘的雙手和精打細算的家庭。這場貿易戰的結局尚未可知,但有一點已經清晰:在相互依賴的全球經濟中,沒有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