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爲何要重視中國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的發展?

由 科技導報 發佈於 科技

'25-07-05

原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25年第11《應重視中國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的發展

美國政府高度關注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對全球經濟、國家安全以及科技競爭力的巨大價值。《科技導報》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梳理了美國2023年5月—2025年2月發佈的與《美國政府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標準戰略》(簡稱“美國CET標準戰略”)相關實施情報信息,分析了該戰略發佈背景和主要目標,總結了該戰略的實施經驗,釐清了該戰略後續實施的短期和長期行動,並提出了促進中國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發展的對策建議。



01
美國CET標準戰略提出背景

在新技術革命深入推進與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雙重驅動下,標準作爲引導新技術大規模實施與應用的關鍵環節,已演變爲維繫國家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資源。人工智能(AI)、量子計算、第六代移動通信(6G)等關鍵和新興技術的集羣式突破,往往伴隨着新標準的提出與應用,而標準制定權直接關係到技術路線的主導權、產業生態的控制權以及價值分配的主動權。因此,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制定已成爲各國國家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全球格局重構,標準直接影響全球格局和國際規則建立。美國在標準化領域依然面臨多方面挑戰。目前,美國在標準化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關鍵和新興技術的多樣化和複雜化要求更高水平的跨學科、跨主體標準化交流和合作,而傳統的標準化合作機制(如私營部門不願參與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研製)已難以滿足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化需求。同時,美國缺乏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標準化人才,未能與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實現同步增長,極大限制了美國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領導力和影響力。

鑑於上述背景,2023年5月4日,美國政府發佈了《美國政府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標準戰略》,旨在保障美國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領導地位和競爭力。2024年7月26日,美國發布了《美國CET標準戰略實施路線圖》,明確了美國政府應採取哪些行動來實現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戰略的目標。美國CET標準戰略主要目標包括:加強對關鍵和新興技術研發的支持,增加對預標準化研究的投資;強化政府與私營部門及學術界合作,維持私營部門主導的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化專業人才培養,爲國家標準化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深化與盟友和合作夥伴的標準合作,促進國際標準體系的完整性和包容性。


02
美國CET標準戰略的實施經驗

2.1 召開互動活動徵詢意見

美國通過信息公開與多方徵詢,確保標準化工作中利益平衡,併爲戰略實施提供明確指導。具體來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聯合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等部門舉辦120餘場重要會議,包括信息公開徵詢會、聽證會、交通、AI、自動化等關鍵領域頭腦風暴會議,以及商務圓桌會議、實施路線圖意見徵求和發佈會、CET標準峯會等。這些活動主要目標在於吸納公衆和利益方建議,以促進國際標準聯合制定、消除參與障礙、增強對外開放。基於這些意見,NIST發佈了《美國CET標準戰略實施路線圖》。

2.2 成立專業組織推動戰略實施

美國通過成立專業組織機構,加快制定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標準,鞏固其在全球標準化領域的領導地位。例如,NIST擬建立二氧化碳移除聯盟;NIST資助各機構建立標準化卓越中心;組建了可持續原材料國際標準項目技術諮詢小組;此外,NIST在高級技術訪問委員會(VCAT)下成立專門小組委員會,通過利益相關方互動,提出37條建議,明確如何更好地支持私營部門主導的標準體系,保障美國CET標準戰略行動的針對性與科學性。

2.3 把握技術動態並調整清單

通過將2022版和2024版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對比可知,美國在多個技術領域的優先支持方向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是先進計算領域融入AI。除保留超級計算、邊緣計算和雲計算外,新增AI應用、高性能數據存儲和空間計算,體現對智能技術融合與應用的重視。

二是AI領域納入大模型。新增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和合成數據方法,更強調AI系統的安全性、可信性和倫理應用。

三是傳感器技術的跨領域應用。2024版清單將傳感技術擴展到健康、能源和建築等新領域,體現跨領域的集成創新與應用。

四是清潔能源技術更聚焦前沿。新增碳管理技術和核聚變能,表明美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佈局。

五是量子技術戰略地位提升。除量子計算與傳感外,增加量子通信和網絡技術,凸顯其在國家安全和全球競爭力中的重要性。

2.4 跨部門協同推進實施

跨部門協作對美國CET標準戰略實施至關重要,確保了政府不同部門間、政府與私營部門間形成了一個多方參與、協調一致的工作機制,從而全面推動了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化工作。

一方面,在政府不同部門協作中,NIST扮演了關鍵角色,作爲戰略的主要執行者與國防部、能源部等政府部門緊密合作,推動增材製造技術標準化,並制定相關技術路線圖。另一方面,NIST與ANSI開展公私合作,共同制定增材製造、量子技術標準,促進技術與標準的有效銜接。2024年11月,NIST與ANSI延長合作諒解備忘錄至2026年,強化私營與公共部門在自願性標準與合格評定領域的協調,支持戰略的順利實施。

2.5 強化國際合作交流

在全球標準化領域,強化國際交流已成爲美國實施CET標準戰略的核心策略之一。美國大力推動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提高全球影響力及主導國際標準的制定能力。具體而言,美國通過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信聯盟(ITU)合作,推進頻譜等領域標準化進程。2023年7月,NIST與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召開雙邊會議,在數字化、AI、氣候變化等領域達成標準合作共識。同時,美國與亞洲國家互動頻繁,尤其與新加坡合作密切。2024年8月,雙方在生成式AI、生物技術等領域形成了明確合作框架。此外,2024年10月,ANSI主辦國際人工智能標準峯會,聚焦AI安全、透明性、互操作性,已成爲推動全球AI標準化的重要平臺。

2.6 出臺配套法案保障實施

美國爲CET標準戰略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法案與政策,提供法律與政策保障。以AI爲例,2024年2月的《人工智能和關鍵技術勞動力法案》,通過專業強化人才建設,增強美國在AI等領域的競爭力。2024年4月出臺的《人工智能創新未來法案》,旨在加強公私合作,爲NIST在關鍵技術標準制定提供更多聯邦支持,保障美國未來數十年的領先地位。2024年5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人工智能框架》,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角色,提出長遠規劃,提升美國在全球AI治理中的話語權。


03
啓示與建議

1)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前沿,體系化梳理編制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實施動態清單管理和敏捷更新機制。建議進一步健全和細化亟需標準化的關鍵和新興技術體系,建議由科技、工信、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牽頭,聯合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領軍企業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定期(如每年或每2年)評估和發佈《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標準化重點方向清單》。針對清單中的每一項技術,明確標準研製重點、路徑和時間表,建立該技術領域的“標準圖譜”或“技術知識庫”,組織編制相關指導性國家標準。當出現重大技術突破、新興應用場景或國際標準格局變化時,能夠觸發清單和指導文件的即時評估與調整。

2)立足主動競爭新階段,謀劃國際標準化戰略頂層設計,構建支撐中國方案引領國際標準的技術與生態體系。建議中國在全面評估國內外標準化發展新形勢和新挑戰的基礎上,明確中國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國際化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階段性目標以及實施路線。加強與國際標準組織的戰略對接,提高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程度;嘗試與其他國家建立多種形式的標準化合作渠道,如產業標準聯盟、行業標準協會、領域標準論壇等,以促進標準信息共享、技術交流和標準項目合作,推動中外標準體系兼容,提高中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整體實力。

3)錨定標準制定的廣泛代表性,拓展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廣度與深度,構建多元主體參與、過程信息公開、標準權責清晰的運行框架。參考美國CET標準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均通過各種形式的利益相關者互動活動,廣泛尋求利益相關方的反饋意見的做法,中國仍需在保障參與的實質性與均衡性、提升決策過程的透明度,以及建立更敏捷和精準的邊界界定與動態調整機制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和創新。在明確利益相關方的基礎上,可以組織面對面的會議或研討會,利用在線平臺或社交媒體進行問卷調查或意見徵集,設立專門的熱線電話或郵箱收集問題和建議等,溝通過程要確保信息表達準確透明,根據反饋對標準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優化,以確保其更加符合各方的期望和需求。

4)釐清政府市場在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標準化職責定位,創新“放活賦能”體制機制,強化“審慎有效監管”能力建設。建議政府聚焦基礎通用、安全底線、倫理規範等公益類標準制定,市場聚焦技術應用、產品迭代和創新型等標準研製;大力培育優質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領跑者”,簡化制定流程,鼓勵快速迭代和先行先試,支持其參與國際競爭;對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標準實施分類、敏捷、包容審慎監管,並暢通標準實施反饋與快速修訂通道。

5)構建更加緊密、高效的部門間協作機制,確保標準化戰略或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部門間協同性和政策間協調性。建議強化中國政府各部門間標準化合作,建立更加順暢的溝通和合作渠道。同時建議中國不同政府部門要關注針對促進不同創新主體標準化發展戰略或政策間的協調性問題,增強面向不同創新主體標準化政策之間的互動性和關聯性,避免因政策導致不同創新主體標準化工作盲目競爭或衝突,更好發揮政策對標準化工作的引導和協調作用。

本文作者:孫紅軍、杜洋、黃菊秀、靳宗振、劉曦澤
作者簡介:孫紅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館,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爲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戰略、戰略情報;杜洋(通信作者),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館,館員,研究方向爲新興技術標準化戰略分析、標準化政策。


文章來孫紅軍, 杜洋, 黃菊秀, 靳宗振, 劉曦澤. 應重視中國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的發展[J]. 科技導報, 2025, 43(11): 107-113.
本文有刪改,”獲取全文。

內容爲【科技導報】公衆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覆後臺「轉載」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科技新聞、科技評論、專稿專題、綜述、論文、政策建議、科技人文等。


友情鏈接




中國科協之聲

中國科協官方公衆平臺。傳播科協聲音,凝聚價值共識,弘揚創新文化,展示科協形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