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500企業在華收入4倍於貿易逆差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05-08

圖片
圖片


圖片



多位貿易專家表示,面對投資者的不滿和抱怨,以及大量美國公司的施壓,特朗普政府已在考慮削減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以期緩和與中方的緊張關係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金焱 發自華盛頓

編輯 | 蘇琦

阿波羅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ok5月7日強調,標普500公司對中國市場有顯著的依賴性。根據FactSet的地區收入數據顯示,中國市場佔標普500公司年收入的7%。其中麥當勞在中國擁有6820家餐廳,沃爾瑪在中國經營364家門店,而蘋果在2024年在中國售出了4300萬部手機iPhone。標普500公司從中國消費者獲得的收入總計達1.2萬億美元,約爲中美貿易逆差規模的四倍。這些數據表明,與中國脫鉤將導致美國最大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下降。

美國財政部在7日週二發佈的一份新聞稿中證實,美國財長貝森特前往瑞士與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峯會面的行程計劃。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的另一份新聞稿稱,格里爾也將前往瑞士與中方對口官員會面,但並未具體說明將與誰會談。貝森特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期待進行富有成效的會談,我們正致力於重新平衡國際經濟體系,使其更好地服務於美國的利益。”在週二早些時候的一次國會聽證會上,貝森特表示,美國迄今尚未就貿易問題與中國接觸。

貝森特之後對媒體說,與中方在瑞士的會談將於週六和週日舉行。他還強調,這些只是初步會談,會談進展如何仍有待觀察。這是自特朗普4月將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145%以來,兩國首次就貿易舉行正式會議。有媒體稱,此次會晤將討論大範圍降低關稅的可能性,並商討取消特定產品的關稅,以及美國對中國的小額豁免政策以及美國出口管制清單。

自特朗普4月將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145%以來,中美兩國將在瑞士首次就貿易舉行正式會議。攝/金焱

5月7日,首批被施加145%關稅的中國貨船抵達洛杉磯港。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接受採訪時稱,“本週洛杉磯港貨運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35%,這些進港貨船的貨運量大幅下降,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數量下降了50%以上。”塞羅卡說,因不願支付高額關稅,許多美國進口商取消了之前的訂單,這些關稅可能導致中國商品價格上漲一倍以上。他透露說,洛杉磯港原本預計5月將有80艘船隻抵達,但其中20%已被取消。截至目前,客戶已取消了6月的13個航次。

洛杉磯港貨運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35%。攝/金焱

特朗普的牌不多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答問時說,美方近期不斷表示希望同中方進行談判。這次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的。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這一立場沒有任何變化。

多位貿易專家對《財經》表示,面對投資者的不滿和抱怨,以及大量美國公司的施壓,特朗普政府已在考慮削減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以期緩和與中方的緊張關係。美國企業抱怨稱,中美兩國的高關稅使貿易陷入停頓,並威脅到許多美國公司,令它們瀕臨破產。今年一季度,隨着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日益緊張,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份額降至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特朗普關稅政策雜亂無章,令美聯儲左右爲難。儘管他軟硬兼施,一再喊話呼籲降息,但美東時間5月7日週三,美聯儲連續第三次貨幣政策會議決定暫停行動。美聯儲自去年9月起連續三次會議降息,合計降幅100個基點,自今年1月特朗普上任以來,美聯儲一直選擇觀望,暫停行動。自特朗普4月上調關稅以來,此次爲美聯儲首次聲明,雖未具體提及任何關稅的字詞,但明確指出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重申關注其雙重使命中雙向面臨的風險,並判斷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的風險已經上升,還暗示特朗普的政策有引發滯脹的風險。

惠譽首席經濟學家布萊恩·柯爾頓(Brian Coulton)對《財經》表示,關稅衝擊將同時降低實際GDP增長並推高物價,使美聯儲陷入兩難境地——維持充分就業所需的政策舉措與抑制通脹所需的政策舉措截然相反。用一個政策槓桿來實現兩個相互衝突的目標,是有問題的。鑑於目前勞動力市場和消費者支出動態依然穩健,且物價上漲可能很快就會出現,美聯儲進一步降息將被推遲至2025年四季度。

針對近日美方不斷渲染中方難以承受加徵高額關稅帶來的“壓力”,林劍在答問時表示,任何外部衝擊都改變不了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的基本面,也改變不了中國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的穩固態勢。“我們有強大抗壓能力和充足措施手段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也願同國際社會加強團結協調,共同抵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捍衛國際公平正義。”林劍說。

特朗普宣佈所謂“對等關稅”後,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量急劇下降。業內人士警告說,幾周後,美國消費者將面臨價格上漲和某些商品短缺的局面。當地時間5月7日戴維·珀杜宣誓就任美國駐華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職典禮。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參議院以67票贊成、2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確認戴維·珀杜出任美國駐華大使。
沒有美國的全球化在推進

美國官員目前正以國家安全爲由,調查對多個行業加徵關稅的可能性,包括調查銅、木材以及醫藥產品的進口。歐盟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表示,如果白宮對醫藥產品和半導體等商品貿易展開的新調查導致美國加徵更多關稅,美國可能會從歐盟收取超過1000億美元的關稅。

與此相對應,中國和歐盟經濟高度互補、互爲彼此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雙方經濟總量合計超全球的三分之一,都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倡導者、世貿組織的堅定維護者和支持者。今年一季度,中國對歐盟進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相當於每分鐘都有超過1000萬元的貿易往來。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副總幹事艾倫·沃爾夫(Alan Wolff)表示:“美國正在充當一個推動其他國家加速降低關稅的催化劑。”他說,既然美國已成爲一個不太可靠的市場,歐盟、加拿大和其他國家現在正尋求加強與其他夥伴的貿易。

英國和印度宣佈完成了一項已停滯數年的貿易協議。歐盟正在與印度談判自己的協議,並且最近與南美洲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達成了一項協議。加拿大和一些亞洲國家也在重新啓動舊的貿易協議。由12個國家組成的貿易俱樂部《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簡稱CPTPP)正在考慮接納新的申請國,包括哥斯達黎加和印度尼西亞。

自從特朗普再次當選以來,這類活動已經提速,背後的邏輯是,即使美國佔全球經濟產出的26%,但進口額僅佔全球的13%,世界其他地區仍有充足的貿易空間。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包容性貿易政策中心(Centre for Inclusive Trade Policy)的研究員阿楚特·阿尼(Achyuth Anil)表示,面對美國全面加徵關稅,許多國家正在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努力與特朗普達成協議,爭取撤銷部分關稅;另一方面,加強與其他夥伴的貿易合作,若失去進入美國這個巨大市場的重要渠道,可以作爲緩衝。

圖片

責編 | 王禕

圖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