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作用輸血歐洲產能建設,中期目標夯實全球化發展根基,長期願景成爲全球零碳經濟開拓者
文|《財經》研究員 尹路
編輯|謝麗容
5月20日,香港聯交所迎來了一個大傢伙。寧德時代(03750.HK)在香港聯交所成功完成首次公開募股(IPO),此次IPO發行1.18億股H股,發行價263港元/股,行使15%增發權後,共發行1.35億股,扣除發行費用後募資353.31億港元(約45億美元),如行使全部超額配股權,募資金額將超過400億港元。
敲鐘儀式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向外界公佈了寧德時代的最新定位——不只是一家電池零部件製造商,也是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更致力於成爲一家零碳科技公司。

寧德時代董事長兼CEO曾毓羣致辭
圖源/寧德時代
他在演講中提到:“港股上市,意味着寧德時代更加廣泛地融入全球資本市場,也是推動全球零碳經濟的新起點。”
這場IPO創下了幾個“最”:2023年至今全球最大的IPO項目;過去四年香港最大的IPO項目、有史以來最大A股公司赴港上市。
另外,這場IPO的速度也創下幾個“最”:是備案制以來最快完成境外發行備案,從受理到完成僅25天時間;從2025年2月11日遞交香港上市A1申請,僅用兩個月即通過港交所聆訊,從啓動到完成上市僅用128天。
鑑於寧德時代目前在全球新能源車生態市場上的位次,這場聲勢浩大的IPO吸引了包括中石化、科威特投資局等頂尖投資機構在內的23家基石投資者,它們共認購203.71億港元股份,鎖定期至少六個月。

嘉賓合影 圖源/寧德時代
國際資本用腳投票,表達了對寧德時代全球化戰略的認可。
資本認購需求同樣強勁——國際配售部分獲30倍超額認購,香港公開發行部分獲151倍超額認購。
開盤首日,寧德時代港股高開12.55%,以296港元開盤,最高價311.4港元,收盤價306.2港元,漲幅16.43%,市值1.39萬億港元。是153家“A+H”股上市公司中僅有的三家H股市值、股價超過A股的公司之一,H股溢價7.5%,幅度最高。
這次港股上市,對於寧德時代來說,財務層面的收益僅是表面目的。寧德時代現金流充沛,截至2025年一季度貨幣資金3213億元,單季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超300億元,融資並非寧德時代的首要需求,以香港國際化平臺爲支點撬動全球資源整合纔是寧德時代的核心訴求。
港股的全球化資本網絡、規則體系和區位優勢,將成爲加速寧德時代全球化戰略落地的核心引擎。藉助港股平臺,已經坐穩行業龍頭地位的寧德時代希望再上三個臺階:
短期作用:輸血歐洲產能建設,搶佔歐洲市場增長的關鍵窗口期;
中期目標:構建國際化的資本、團隊融合與合規能力,夯實全球化發展根基;
長期願景:從一家電池零部件製造商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爲零碳科技公司,要做零碳經濟的引領者。

短期作用:輸血歐洲產能建設
今年3月,歐盟通過《歐洲汽車行業工業行動計劃》,調整了單車碳排放達標要求,從“2025年不達標就罰款”改爲“2025年—2027年平均值達標即算合格”。從“立即執行”改爲“緩期三年”,既沒有放寬對電動化目標的最終要求,也避免車企因“一刀切”政策放棄轉型希望,這一政策調整將催生2025年—2027年密集的電動化需求。數據顯示,歐洲主流車企2025年電動車產能規劃平均上調27%。

海外市場已經成爲寧德時代的關鍵增長極,2018年—2024年,其境外營收從不足10億元增至千億元以上,遠超境內營收增速。到2023年,境外營收佔比穩定在30%以上,且2020年之後境外業務毛利率持續超出境內業務5個百分點左右。2024年,寧德時代前五大客戶中海外客戶已佔據三席。

當前歐洲市場的競爭格局中,韓國電池企業擁有產能優勢。韓國電池企業歐洲本地產能合計140GWh-150GWh,佔歐洲本土電池產能的75%。寧德時代當前僅德國圖林根工廠(14GWh產能)投產,即便價格、質量、產品豐富程度上優勢明顯,但產能不足已經成爲寧德時代歐洲市場的重要瓶頸。
爲了儘快補足歐洲產能缺口,寧德時代將以匈牙利工廠爲戰略支點,總投資73億歐元,其中一期、二期項目規劃69GWh,投資49億歐元,2025年—2026年完成建設。本次港股募資的90%用於匈牙利項目,填補未來兩年建設高峯期的資金需求,確保產能建設趕上歐洲市場增長的關鍵窗口期。
2024年,寧德時代歐洲市佔率38%,首次位列第一,2025年前兩個月市佔率進一步提升至43%,當前正是寧德時代在歐洲市場從“反超”轉向“領先”的關鍵節點。2026年對寧德時代非常重要——匈牙利前兩期和西班牙項目竣工後,將形成“德國-匈牙利-西班牙”的歐洲產能大三角,合計產能近150GWh,形成與韓國電池企業旗鼓相當的本地供應能力。

寧德時代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來自於領先的極限製造能力
圖源/寧德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投資財團Mirae出現在寧德時代此次港股上市的基石投資者名單中,認購了價值6000萬美元的股份。這一舉措格外引人關注,作爲韓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Mirae對寧德時代的投資,充分顯示出韓國投資者對寧德時代發展前景的認可。

中期目標:夯實全球化發展根基
港股上市,對於寧德時代最大的意義在於,讓這個國際化資本平臺成爲其整合全球資源的核心樞紐。
此輪IPO,基石投資者陣容包括主權基金、產業資本與長線機構。科威特投資局帶來中東市場資源,中石化強化能源領域協同,高瓴、瑞銀等提升估值穩定性。這種資本組合不僅降低融資成本,更通過投資者協同加速市場滲透,例如寧德時代此前與中石化合作換電站建設,與DHL的零碳物流合作,依託資本紐帶,形成“資本引入-資源協同-市場擴張”的正向循環。
在ESG治理層面,寧德時代已經是行業標杆。第三方評級機構MSCIESG評級AA級,超越LG新能源(A級)和松下(BBB級)。公司承諾2025年實現核心運營碳中和,2035年全價值鏈碳中和。截至2024年,寧德時代已有九座工廠獲得零碳工廠認證,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410.56兆瓦,年節約電量2.55億度。香港上市的直接幫助是,因港股對ESG披露的要求更加嚴格,寧德時代的ESG表現將得到更權威的認可,幫助其在享受綠色基金、碳關稅減免等政策紅利中佔得先機,增強海外市場競爭力。

寧德時代零碳工廠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
圖源/寧德時代
按照規劃,除了香港上市,寧德時代還將在香港組建海外總部,通過“雙總部”架構實現全球協同的優化。雙總部分工明確:國內總部負責技術研發與供應鏈統籌,海外總部聚焦資本運作與全球市場協調,通過數字化系統實現全球工廠數據實時互通。
這種模式既避免了跨國企業常見的管控低效問題,又提升了區域市場響應速度,形成“中樞統籌+區域敏捷”的高效管理模式。
本地化建設是全球化運營的關鍵支柱。“inlocal,for local”是當前全球化企業都在奉行的重要方針。通過德國圖林根工廠的摸索,寧德時代已經形成一套本地化的成型做法:員工主體來自本地,管理層中歐各半,與當地機構合作共建本地人才培養體系。
香港上市對寧德時代進軍海外另一重核心價值是全球化視野。以資本爲紐帶,以ESG爲名片,以本地化運營爲根基的“出海”模式,不僅爲自身開闢了可持續的增長曲線,也能探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範式。

長期願景:成爲零碳經濟的“開拓者”
曾毓羣指出,寧德時代不只是一家電池製造商,也是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更致力於成爲一家零碳科技公司。他從零碳交通、零碳電力、全產業新能源化三個層面描繪了零碳經濟的未來圖景。從單一的電池製造商轉型爲零碳生態構建者,寧德時代以香港上市爲契機,向世界展示其重構能源體系、引領產業變革的決心,不再侷限於產品製造者,而是要成爲零碳經濟的“開拓者”。
零碳交通領域,爲了實現全球的淨零排放目標,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到2030年,電動交通領域的投資要達到每年3萬億美元以上,寧德時代正以持續創新撬動這個萬億市場。除了神行、麒麟、鈉離子電池等全面的產品體系,寧德時代近期最重要的創新是“雙核”電池,將不同材料體系的電芯組成一個電池包,破解單一材料難以兼顧全場景的瓶頸。
“雙核”乃至“多核”電池技術將大幅提升現有電池的場景適應性,低溫應用難題通過與鈉電池配組可顯著改善;續航能力不足可以通過配組高能量電池明顯提升。不需要等待充滿不確定性且成本高昂的材料突破,“雙核”電池依賴現有材料體系就能打造出電池中的“六邊形戰士”,推動交通體系從“燃油依賴”走向“零碳驅動”。
2025年4月的西班牙大停電,暴露出當前電網柔性調控能力較弱,儲能配備不足,缺乏網絡型支撐等普遍問題。寧德時代正全力以赴研發零碳電網技術,包括電力電子、柔性調控、虛擬電廠等技術,打造新型零碳電力系統。例如爲歐洲市場量身打造的TenerStack儲能系統,整個系統符合歐盟運輸法規,可在全歐盟便捷部署,同時單個儲能箱的電量高達9MWh,創下單箱電量新紀錄。
從賣電池到賣系統,通過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全場景解決方案,寧德時代的最終目標是將儲能從“輔助角色”變爲“核心基建”,讓可再生能源比化石能源更穩定、更可控、更廉價、更易獲取。
全產業新能源化的征程中,寧德時代要扮演“傳統產業零碳推動者”的角色。2025年,這家公司將實現旗下全部工廠的碳中和,同時將技術經驗輸出至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碳排領域。
比如,與南鋼共建零碳產業園,探索“零碳能源+零碳交通”場景,試點“鋼—電—碳”協同模式,將鋼廠餘熱用於電池生產,形成能源閉環;攜手海螺集團開展“零碳礦山+零碳工廠”雙場景合作,探索破解水泥行業碳減排難題的路徑;與東營聯合打造零碳產業園,探索化工企業的減碳脫碳路徑。
這些實踐證明,傳統產業並非零碳經濟的“旁觀者”,而是萬億增量的“主力軍”。
零碳經濟的本質,不是對“碳”的簡單否定,而是一場關於“效率”的革命。人是碳基生命,人類社會是碳基社會,人類的生存就離不開碳。零碳不是消滅碳,而是更高效地利用碳。當前碳排放危機的根源,在於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化石能源不到50%的利用效率,能源傳輸中無處不在的浪費,讓“碳基文明”與“綠色發展”產生衝突。寧德時代的探索,正是通過技術創新重構能源網絡,將碳從“低效污染源”轉化爲“高效生產要素”,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生共贏。
科技與服務的雙輪驅動,是寧德時代推動零碳經濟的關鍵抓手。在技術端,從CTP無模組技術到凝聚態電池,從12C超充到自生成負極,從固態電池到鈉離子電池,研發始終瞄準技術前沿,多個前沿領域均佔據制高點。
在服務端,堅持痛點驅動創新。比如“雙核”電池表面看似技術創新,但恰恰是擺脫技術沉迷,針對用戶痛點挖掘現有技術潛力的典型案例。相比材料突破,雙核這種架構創新更不容易被消費者感知,但卻能真正解決用戶的諸多痛點。
從單純技術驅動的電池供應商轉型爲服務驅動的零碳方案提供商,這是寧德時代的一次關鍵轉型。本質是向全球資本市場展示其“零碳科技公司”的新估值邏輯,跳出傳統制造業的週期性,轉向“科技+能源+服務”的複合賽道。
這一路徑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戰略升級,更標誌着中國新能源企業從“產品輸出”向“系統輸出”的角色轉變。當電池成爲全球能源轉型的基礎設施,寧德時代已超越電池行業邊界,以技術、產能爲內核,以資本爲槓桿,在零碳經濟轉型中構建屬於中國企業的話語權。
過去十年,寧德時代投入超過700億元研發經費,擁有專利及專利申請超4.3萬項,在全球設立六大研發中心,不斷探索新手段,提升創新研發能力。曾毓羣相信,寧德時代將成爲“全球零碳經濟的開拓者”。
一場聲勢浩大的IPO,弦外之音是寧德時代在全球市場的新一輪衝鋒號。全球市場拓展是新能源企業的下半場,零碳化是寧德時代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