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相關合作安排簽署,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的單一窗口對接和合作被認爲將邁上新臺階,
並探索不同合作領域。圖爲深港貨物跨境主渠道之一的深圳灣公路大橋。攝/焦建“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簽署單一窗口合作安排,既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也標誌着兩地在貿易數字化、規則對接和機制互認方面進入實質推進階段”
5月19日,作爲國際貿易中心和物流樞紐的中國香港特區,又迎來與提升貨物清關效率有關的重要新推力。據新華社香港分社消息,當日國家海關總署與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下稱“商經局”)簽署關於“單一窗口”的合作安排,進一步加強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在相關行業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推進系統對接。此舉頗具深意。按照商經局局長丘應樺的解析,“中國內地是中國香港最大的貨物貿易伙伴,兩地跨境貿易頻繁,高效便捷的貨物清關流程尤其重要。單一窗口爲業界提供一站式電子平臺,以提交各類報關和貨物清關所需貿易文件,是貿易便利化重要措施。”所謂“單一窗口”,按照中國內地多個外貿城市近年來的具體實踐,是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貿易政策及流程變革的核心工具。意味着所有貿易資料上傳、審批、複覈都可隨時隨地在國際貿易貨物報關係統通過無紙化、電子化方式完成,還可隨時重新查看進度和統計數據。在中國香港語境中,貿易單一窗口則提供一站式電子平臺,供業界提交《企業對政府》貿易文件作報關及貨物清關之用。在此之前,香港商經局與香港海關就單一窗口的發展與國家海關總署方面保持密切聯繫,並通過專家小組進行經驗交流及合作機會探討。此次簽署合作安排,被認爲將推進兩地單一窗口的對接和合作至新臺階,優化現行交流合作機制,並探索不同合作領域。“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簽署單一窗口合作安排,既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也標誌着兩地在貿易數字化、規則對接和機制互認方面進入實質推進階段。”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教授對《財經》解析稱。按照他的分析,此舉將具備多方面意義:首先,此舉將優化跨境通關效率,“一單兩報”機制可顯著降低企業報關成本,特別有利於中小企業提升流通效率;其次,這也爲打造“智慧灣區”“數字貿易樞紐”提供製度支撐,推動從“硬聯通”向“軟聯通”轉變。“更重要的是,中國香港可藉此強化其在國家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制度接口功能,提升作爲國際物流和數字貿易平臺的節點地位。”張光南指出,“建議後續可在數據互通、跨境監管、規則試點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打造制度型開放示範樣板”。作爲幫助相關企業節省申報所需時間及人力、降低運作成本的手段之一,國家海關總署與香港海關於2024年11月推出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的貨物“一單兩報”,覆蓋所有經陸路口岸從內地進口香港的貨物。所謂“一單兩報”,是一種便利相關貿易企業的手段,道路貨物資料可享受“一次錄入,雙向共享”便利。以深圳灣口岸等爲例,相關企業可把貨物資料遞交到“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其後資料加密後自動推送至港方的“道路貨物資料系統”,企業可通過“道路貨物資料系統”直接獲取貨物資料,以完成辦理本地報關手續。而按照前述商經局方面的政策規劃,中國香港在本地層面其實將分三階段實施“單一窗口”。其中,第一、第二階段已於2020年和2023年全面投入服務,涵蓋42類貿易文件(第一階段14類貿易文件,第二階段28類貿易文件)。第三階段服務則將於2026年分批推出,屆時中國香港相關係統將與中國內地“單一窗口”對接。其中涵蓋大量細節。例如,在當地分層次實施政策,源於將解決的問題各有不同,其中前兩個階段涵蓋的貿易文件,主要是特定受管制貨品所需的進出口牌照/許可證,業界會以自願的形式參與。 除擴大涵蓋範圍,爲創造更好的使用體驗,第二階段的改革目標也包括強化系統功能,包括優化賬戶管理功能、全面支持相關平臺、與相關部門信息系統無縫對接、提供通知信息服務,以及增設遞交大批文件功能等。在作爲最後階段的第三階段,則將涉及由大量相關方所提交的大量文件,涵蓋進出口報關單、在不同運輸模式下所需要提交的預報貨物資料、貨物艙單及貨物報告,以及產地來源證與應課稅品許可證的申請文件,這些文件在2022年的總量達9300萬份左右。研究相關政策佈局的核心主旨,其實是通過無紙化等手段進一步加速中國香港的貿易現代化水平。整體而言,全球範圍內的這一過程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但因此後20多年相對平穩的地緣政治環境及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進展被認爲相對不快。新冠疫情期間給全球供應鏈帶來的多重衝擊,曾數度給全球範圍內的船運、港口與海關的運作帶來持續性壓力,貿易數字化、便利化的轉型因此在全球多地提速。這一龐大的全球性系統工程,因涉及數字化及便利化過程,會涵蓋多個層面,包括微觀層面將與貿易鏈條上的各個部門數字化,宏觀層面制定法規、行業標準、流程指引,以及國家或地區層面的貿易流程打通。以貿易無紙化爲例,爲解決國際貿易中的這個“堵點”問題,很多國際組織都制定了各種協議框架模板,以期儘快建立統一或互相認可的數碼標準。早在2011年,世界貿易組織已要求所有成員建立貿易“單一窗口”。但按照聯合國數字及可持續貿易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只有40個左右國家(或地區)建成了完整的貿易“單一窗口”。中國香港層面的相關改革進展,近年來已有一定突破。但按照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於2023年4月公佈的一項相關研究指出,“2018年推出的香港貿易‘單一窗口’,最後階段要到2026年纔會全面實施,目前進出口商仍須到不同部門完成報關及產地來源證等多份文件。而與無紙化相關的政府政策、標準、法律制定則遲遲未有定案。”“如特區政府及業界能更進一步,成爲數碼貿易的領航者及規則制定者,則必會令香港在全球數碼貿易新浪潮中獲益更多。”2024年10月,相關政策開始在當地出現加速。按照香港特區政府所公佈的《施政報告》,香港將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作爲手段之一,當地相關部門將全力發展貿易“單一窗口”,提供一站式電子平臺,方便業界提交進出口貿易文件報關及清關。2025年1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則在大灣區數字貿易深化會致詞時進一步表示,隨着全球貿易格局變遷和科技不斷髮展,數字貿易已經成爲突破傳統貿易、促進貿易創新的動力。而特區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加速發展數字貿易,包括以大灣區作爲試點,探討便利數據跨境流動安排、全力發展貿易“單一窗口”等。展望未來發展前景,按照世界貿易組織及世界銀行的相關分析框架,數字貿易可分爲兩大類別,即通過數字渠道購買的貿易(digitally ordered trade),以及可通過數字渠道交付的貿易(digitally deliverable trade)。前者主要代表爲電子商貿,後者則包括金融、法律、諮詢等服務。“數字貿易不只是將傳統貨物貿易流程電子化。香港市場對兩種數字貿易都有很大的潛力,電子商務在香港仍然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仍然有很多機會有待開發。而服務業進出口更是香港的長處,將服務貿易數字化必定可以爲香港繁榮的服務業帶來更大的機遇。”鄧希煒曾在2024年時進一步撰文指出。責編 | 秦李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