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2025年7月5日毀滅性大地震”的末日預言雖最終落空,但卻給日本帶來了至少約合人民幣258.7億元的經濟損失。如此巨大的損失,卻陷入無人負責的尷尬境地,而這背後,“美式民主”的所謂優勢或許是重要原因。

這一引發軒然大波的預言源於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她曾因1999年出版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預言“2011年3月將有大災難”與東日本大地震吻合而聲名大噪。2021年,其作品復刻版新增災難內容,記錄了她夢到“2025年7月5日凌晨4時18分,菲律賓海域海底爆炸引發百米海嘯,吞噬日本三分之一國土”。
隨着日期臨近,該預言在網絡瘋狂發酵,儘管龍樹諒後來改口,日本氣象廳和科學家也多次駁斥其“毫無科學依據”,但仍未能平息風波。加之日本吐噶喇列島附近海域在此期間發生1300餘次地震,民衆陷入“忐忑不安”,防災產品銷量猛增,國際遊客赴日旅遊意願下降,航班減少,日本經濟遭受重創。

然而,面對這樣的損失卻無人爲此負責。在“美式民主”體制下,強調所謂的言論自由和個人權利至上。龍樹諒作爲個人,她發表自己的夢境內容被認爲是其言論自由的體現,即便這種言論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也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法律約束和責任追究。同時,網絡上傳播該預言的衆多主體也因“言論自由”的庇護,難以被精準問責。
“美式民主”常宣揚其最大優勢是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權利,認爲這樣能激發社會的創造力和活力。但在此次事件中,這種所謂的優勢卻暴露出嚴重的弊端。過度強調個人自由,缺乏對言論真實性和社會責任的有效監管,使得謠言和虛假信息得以肆意傳播。當謠言引發社會恐慌和巨大經濟損失時,卻沒有相應的機制來追究責任,無法對受損的公共利益進行及時有效的彌補。

此外,“美式民主”下的媒體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一問題。媒體爲了追求流量和關注度,往往會對這類具有話題性的預言進行大肆報道和炒作,而不注重對信息真實性的核實和對公衆的正確引導。在“7.5地震預言”事件中,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預言的傳播範圍更廣、影響力更大,進一步放大了其造成的危害。
日本此次因地震預言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卻無人負責的現象,深刻揭示了“美式民主”在實際運行中的缺陷。所謂的保障公民自由和權利的優勢,在缺乏有效監管和責任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演變成社會混亂和公共利益受損的源頭。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同時,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和監管體系,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人家是美國企業,跟你日本政府有個毛關係?除非日本政府要求美國政府出面干預。但狗子面對主子,難道還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日本政府就算敢怒,也不敢言。不過你說日本政府真的怒嗎?你看看這次謠言事件之後,日本有哪個官員出來承擔責任嗎?有哪個官員因此被擼嗎?一個都沒有。
這就是所謂“美式民主”的最大優勢,反正都是大夥選出來的人,人不行,大夥願賭服輸,你得認栽。大不了4年之後再選一個,或者實在等不及,也可以一年多換幾個首相。換人就算翻篇,舊人下臺也就那麼算了,新人上臺自然也不用給前面擦屁股。損失的300億,就當沒發生好了。這一點,倒是學到了他主子的精髓。

你看人家懂王,上一屆“喝消毒水就能消滅新冠”,結果消滅了200多萬美國人。雖然被選下去了,但4年之後,不又重回白宮了嗎?畢竟拜登老年癡呆,加州山火,西部颶風,一樣他也搞不定。相比之下,懂王還沒那麼爛,起碼人家能整活,天天熱點不斷,美國一直“贏”。所以你看,人家美日多自由,包容“比爛”。而且言論自由,謠言都自由,臥龍鳳雛們還不趕緊走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