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不知不覺8月7日就要到立秋了,所謂立秋並不是真正進入秋天了,而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爲陰盛的過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也是“四立”之一。在民間立秋有着重要的意義,這一天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關於立秋似乎每一年都差不多,但是今年的立秋似乎又與往年有些區別,甚至有人發現了3個“怪現象”,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今年的立秋到底有啥不同。
一、秋包袱
老話說“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那麼伏包秋和秋包袱是怎麼區分的呢?伏包秋是指在立秋的那一天剛好是末伏,也就是伏包秋和立秋是同一天,那麼意味着10天之後便是涼爽的季節了。

而秋包袱的意思是末伏在立秋之後,雖然兩者相差不了幾天,但是這意味着立秋還處於中伏,所以高溫天氣就會自然延長,要知道末伏很容易出現短期炎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它比三伏要炎熱太多。所以今年立秋後,溫度依然不會有絲毫降低,大家還需做好防暑降溫的工作。
二、去南方旅遊的人多了
今年三伏天的溫度確實令人倍感意外,衆所周知南方的天氣往往要比北方更加溫暖,尤其是三伏天,往年的夏天南方除了高溫還有溼熱,很多人帶着家人去旅遊,結果白天只能“貓在”賓館或者民宿,晚上天黑了纔敢出門。

可是今年的三伏天卻有點“倒反天罡”了,南方各地一片涼爽,三亞,福建,浙江等地溫度30幾度,晚上更加涼爽。反觀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溫度高的有點離譜,白天溫度40度左右,體感溫度更達到了50°,即便到了深夜,室外溫度依然是30幾度。所以很多北方人今年暑假旅遊都是往南方跑,覺得真心涼快。
三、知了特別多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知了是夏季特有的物種,有知了的夏天似乎纔是真正的夏季,這難免也能讓人想起童年的美好時光。

知了每一年夏天都有,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今年的知了特別的多,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樹上的知了叫個不停,感覺每一棵樹上都有成千上百的知了。除了知了多之外,今年抓知了的人也特別多,每逢傍晚公園,公路邊都是拿着手電捉知了的人羣,一晚上隨便能抓個幾十上百隻,拿回家油炸一下,這味道嘎嘎香。
四、閏月疊 “母秋”
翻開農曆,今年立秋落在 “閏六月十四”,這可是百年難遇的歷法奇觀。更特殊的是,農曆十四是雙數,按傳統說法屬於 “母秋”,再疊加閏月,就形成了 “母秋疊閏月” 的罕見組合 —— 上一次出現還是 1998 年。

老祖宗觀察到 “母秋兇”,意思是這樣的年份秋天會更熱。今年果然應了這句老話:山東農村的溫度計在立秋前測出 39℃,比往年同期高出近 2℃;河北農科院監測發現,地表溫度不僅沒降,反而逆勢攀升 0.8℃。這背後是閏六月 “拉長” 了夏天:農曆年多出的 30 天,讓太陽直射點北撤變慢,副高得以賴在中東部不走,導致高溫 “續費”。田裏的作物最敏感,玉米葉子捲成了筒,葡萄因暴曬裂開了口子,農戶們忙着給果樹套袋防曬。
不知道大家以上這4種現象怎麼看呢?歡迎一起探討,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