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宣佈自2025年起對3歲以下嬰幼兒每年發放3600元育兒補貼,然而48小時後,多家奶粉、尿褲、早教機構卻同步提價8% - 15%,這一現象引發了廣大老百姓的質疑:國家發放補貼本是爲了減輕育兒家庭的負擔,可老百姓的錢究竟進了誰的口袋?

從市場供需和企業盈利角度來看,新生兒數量的減少使得奶粉市場需求下降,企業爲保證利潤,選擇提高價格。以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以前每月能銷售100罐奶粉,每罐利潤10元,月利潤可達1000元;如今每月僅能銷售50罐,若想維持1000元的利潤,就只能將每罐利潤提高到20元,即通過漲價來實現。所以,從這個層面講,企業爲了自身盈利,老百姓多支付的奶粉錢部分進了企業的口袋。
生產成本的增加也是導致奶粉漲價的重要因素。雖然生鮮乳價格目前處於低位運行,但生產奶粉的其他成本,如包裝材料、運輸費用、人工成本等都在上漲或維持在高位。並且,企業爲了提升奶粉品質和競爭力,研發投入不斷加大。這些增加的成本最終都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例如,陝西一家羊奶企業負責人表示,《乳粉新國標》的實施讓每罐400克羊奶粉的原料成本增加了5 - 8元。由此可見,成本上漲部分的費用老百姓買單後,流入了彌補企業成本支出的方向。

企業的營銷策略同樣對奶粉價格產生影響。當下奶粉市場競爭激烈,各大品牌爲吸引消費者,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系列、升級配方,新推出的產品價格往往高於老產品。比如有的品牌推出添加特殊營養成分的高端奶粉,價格自然提高。而且企業爲推廣新產品投入的大量廣告費用也會計入產品成本,進一步推動價格上漲。這部分因營銷策略導致的價格提升,使得老百姓多花的錢成爲企業營銷成本和利潤的一部分。
還有政策調整的因素。今年4月,中國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125%關稅,重創美系奶粉,這爲國產奶粉創造了發展契機。同時,2025年2月實施的《乳粉新國標》也提高了奶粉的生產標準和成本。這些政策變化使得市場格局和產品成本改變,從而影響價格,一定程度上老百姓也爲此支付了更多費用。

然而,經銷商和門店在這個過程中獲利並不多。通常情況下,奶粉從廠家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經銷商、門店等環節。雖然表面上價格層層增加,但經銷商和門店的毛利並不高。一位經銷商透露,其代理的某國產知名品牌旗下普通系列奶粉,廠家以一桶85元左右的價格給到經銷商,經銷商以95元給到門店,經過促銷後,消費者到手價約120多元,門店約有20%的毛利,經銷商一般有10 - 12%的毛利。
綜上所述,國家生育補貼下發後奶粉集體漲價,老百姓多支付的錢主要進了奶粉生產企業的口袋,用於企業保證盈利、彌補成本增加、支持營銷投入等。當然,整個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利益獲取,但企業是此次價格上漲獲利的主要主體。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可以通過關注電商促銷活動、選擇性價比高的奶粉品牌、考慮母乳餵養等方式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