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預測:俄烏戰爭第一個被耗乾的不是俄羅斯,而是這個國家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4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很多人都在盯着俄羅斯和烏克蘭,看誰先撐不住。

可就在2023年5月,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拋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看法:這場戰爭裏,最先被耗乾的可能不是俄羅斯,也不是烏克蘭,而是英國!

這老爺子一開口,全球都炸了鍋,畢竟他可是外交圈的活化石,分析國際局勢從來不含糊。

基辛格說了啥?

基辛格這人,活了100多歲,見過的風浪比咱們喫的飯還多。2023年5月,他在《經濟學人》的一次採訪中聊到俄烏戰爭,說如果這場仗再拖下去,歐洲國家可能先扛不住,尤其是英國。他沒瞎猜,而是點出了英國的軟肋:表面上風光無限,實際上內囊已經快被掏空了。

老爺子的邏輯是這樣的:英國在支持烏克蘭上衝得太猛,軍援、制裁、情報,啥都往上堆,可自己家裏卻是一堆爛攤子。脫歐後經濟本來就沒緩過勁兒,通脹高得嚇人,能源賬單翻倍,再加上國內罷工潮、社會分裂,英國這是在“硬撐”。基辛格甚至還打了個比方:“英國就像一個錢包快空了的人,還在拼命往外掏錢給別人。”這話聽着糙,但道理一點不糙。

要說英國在俄烏戰爭裏的角色,那真是“鐵桿盟友”的典範。戰爭剛打響,英國就衝在前面,2022年就給烏克蘭砸了20多億英鎊的軍援。啥反坦克導彈、防空系統、無人機,英國給得痛快,連自家的軍火庫都快搬空了。除了武器,英國還派特種部隊去烏克蘭訓練士兵,情報機構也跟烏克蘭共享信息,幫他們在戰場上打得更準。

再看看制裁這塊,英國對俄羅斯那是下狠手。凍結俄資產、禁運俄能源,搞得俄羅斯在西方的日子不好過。可這制裁是把雙刃劍,俄羅斯的油氣不賣給英國了,英國自個兒卻得花大價錢從別處買,能源成本直接飆升。英國政府這邊是咬着牙也要挺烏克蘭,可老百姓在家凍得瑟瑟發抖,電費賬單一看就想罵娘。

英國經濟咋這麼慘?

英國爲啥會被基辛格點名?咱得看看它自個兒的家底。脫歐這事兒本來就讓英國經濟傷了元氣,2022年俄烏戰爭一爆發,更是雪上加霜。先說能源,英國不是產油國,天然氣、石油全靠進口。戰爭一打,全球能源市場亂套,英國的能源價格直接翻倍。2022年,普通家庭的電費、燃氣費漲了54%,很多人冬天都不敢開暖氣。

再說通脹,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通脹率飆到9.1%,40年來最高。啥都貴,麪包、牛奶、汽油,價格跟坐火箭似的往上漲。老百姓的錢包癟了,消費自然就萎縮了。GDP增長也慢得像烏龜爬,2022年才漲了4.1%,比脫歐前差遠了。更慘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預測,2023年英國經濟可能得負增長,直接掉進衰退的坑。

財政這邊也好不到哪兒去。英國2022年的國防開支高達500億英鎊,好大一塊都給了烏克蘭。可財政赤字已經爆表,佔GDP的6.4%,公債更是堆到2.5萬億英鎊,超過GDP的100%。政府一邊借錢一邊花,窟窿越挖越大,哪還有餘糧去打仗?

經濟一拉胯,社會問題就跟着來了。

2022年夏天,英國的罷工潮差點把國家整癱。鐵路工人、教師、護士、郵遞員,全都上街了,爲啥?工資漲不過物價唄。倫敦的火車站停擺,醫院手術排不上隊,學校也亂套了。政府跟工會談不攏,老百姓的火氣是越攢越多。

還有北愛爾蘭這塊老傷疤,脫歐後跟歐盟的貿易摩擦就沒停過,戰爭一打,民族情緒又被點燃了。2022年,貝爾法斯特的抗議活動一場接一場,社會撕裂得更厲害。英國政府忙着給烏克蘭撐腰,國內這些亂子卻收拾不下了。

基辛格這話不是他一個人瞎琢磨,不少專家也覺得英國在玩火。比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教授保羅·德·格勞韋就說:“英國在國際上逞能,超出了它的經濟實力,這是場危險的賭博。”這話跟基辛格的觀點不謀而合。

再看看前首相特拉斯,她上臺時喊着“不惜一切代價”挺烏克蘭,結果呢?她的政策把英國經濟搞得更亂,英鎊暴跌,市場一片恐慌,最後幹了44天就灰溜溜下臺了。新首相蘇納克接手後想穩住局面,又是減開支又是加稅,可老百姓還是不買賬。英國商會的調查顯示,超六成的企業覺得政府沒招兒,信心指數跌到谷底。

數據也挺嚇人。2023年英國的貿易逆差擴大,出口不行,進口成本卻一直在漲。經濟學家警告,要是再這麼硬撐下去,英國可能會連基本民生都保不住。

俄羅斯爲啥沒倒?

反過來看俄羅斯,雖然被西方制裁得夠嗆,但硬是沒垮。咋回事?

一是它資源多,石油、天然氣隨便賣點就能撐住國庫。雖說歐洲不買了,可俄羅斯轉頭賣給亞洲,照樣有錢花。

二是軍工強,武器裝備自產自銷,前線不缺貨。基辛格就說,俄羅斯的目標是擋住烏克蘭進北約,爲這目標它能豁出去打。

英國這邊呢?援助是給了不少,可戰場局勢沒啥大變樣,反而把自己拖得夠嗆。俄羅斯咬牙頂住了,英國卻有點頂不住了。

基辛格的預測聽着扎心,可真不是危言聳聽。英國現在就像個外強中乾的漢子,表面上還硬撐着,骨子裏已經虛了。

繼續砸錢挺烏克蘭,國內經濟和社會估計得崩;要是不管烏克蘭,又怕盟友翻臉,國際地位也得掉。這是個兩難的局。

政府得冷靜下來想想,錢不是大風颳來的,國力也不是無限的。

基辛格說得對:“權力有底線。”英國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別在國際舞臺上把自己玩脫了。

找條路,既能幫烏克蘭,又不把自己搭進去,纔是正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