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爲何越打越強,越打越專業?俄軍終於發現:打得是北約正規軍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4

俄烏衝突打到現在,烏克蘭軍隊的表現真是讓人有點意外。剛開戰那會兒,烏軍被俄羅斯的猛攻打得連連後退,誰也沒想到他們能撐多久。可時間一長,烏軍不僅沒垮,反而越打越有樣子,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了上風。這可不是運氣好,而是背後有一堆原因在撐着。尤其是北約的影子,越來越明顯,俄羅斯那邊也慢慢反應過來了,他們打的可能不只是烏克蘭,而是北約的“隱形正規軍”。

一個關鍵人物:瓦列裏·扎盧日內

要說烏軍這幾年怎麼變得這麼能打,得先從一個人講起——瓦列裏·扎盧日內。他是烏克蘭前總司令,也是這場戰爭裏烏軍能翻身的關鍵人物之一。扎盧日內1968年出生在烏克蘭一個普通家庭,家裏沒啥特別背景。他年輕時就進了軍校,學的就是軍事指揮,後來一步步爬到了高級軍官的位置。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他開始嶄露頭角,那時候烏軍還亂糟糟的,他就在東部前線帶兵打仗,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

到了2021年7月,扎盧日內被任命爲烏軍總司令。當時烏克蘭的軍事力量雖然比2014年強了點,但跟俄羅斯比還是差得遠。他上臺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掉老一套的蘇聯式管理,強調靈活性和基層指揮官的自主權。這點特別重要,因爲以前烏軍太死板,上面說啥下面就幹啥,反應慢得要命。扎盧日內推的改革讓部隊能更快適應戰場變化,這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起了大作用。

開戰初期,基輔保衛戰是扎盧日內指揮的經典一仗。2022年2月底,俄軍直撲基輔,想速戰速決拿下首都。扎盧日內帶着烏軍硬是頂住了壓力,靠着分散作戰和快速調動,把俄軍的推進拖住了。後來俄軍撤出基輔周邊,烏克蘭人把這場勝利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他的指揮風格不花哨,很務實,士兵和老百姓都挺服他。

不過,扎盧日內的故事到2024年2月8日有了轉折。那天他被總統澤連斯基解除了總司令職務,原因衆說紛紜,有人說是政治鬥爭,有人說是跟總統在戰略上有分歧。但解職後,他沒被冷落,反而被授予“烏克蘭英雄”稱號,還被派去英國當大使。這說明他在烏克蘭國內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外交崗位可能是讓他換個方式繼續爲國家出力。

烏軍爲啥越來越強?

烏軍能從開戰時的被動挨打,到後來能跟俄軍正面硬剛,靠的可不只是意志力。北約的支持是核心原因,這幾年烏軍的變化跟北約的介入脫不開關係。

北約的訓練計劃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後,北約就看出來烏克蘭是個重要的緩衝區。從那時候起,美國、英國、加拿大這些國家開始給烏軍搞訓練。利沃夫國際維和中心成了主要培訓點,2015年到2022年,至少有2.2萬名烏軍士兵在那兒接受了北約教官的指導。教的內容很實用,比如反坦克作戰、城市防禦、無人機操作這些現代戰爭必備技能。

英國有個叫“Interflex行動”的項目,從2022年開始大規模培訓烏軍,到2025年已經培訓了5.1萬多人。波蘭、德國這些國家也開了訓練基地,教烏軍怎麼用NASAMS防空系統、M1艾布拉姆斯坦克這些高端裝備。這些訓練不光是教技術,更重要的是把北約的作戰理念灌輸給烏軍,比如怎麼協調步兵、炮兵和無人機,怎麼在戰場上快速決策。

烏軍原來用的是蘇聯那一套,裝備老舊,戰術也過時。北約的訓練讓烏軍從組織到打法都脫胎換骨,變得更像一支現代化的西方軍隊。2022年赫爾松反攻就是個例子,烏軍用北約教的戰術,配合精確打擊,把俄軍趕出了好幾個關鍵區域。

武器裝備的升級

光有訓練還不夠,北約還給烏軍塞了一堆好裝備。美國的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HIMARS)是明星武器,射程遠、精度高,烏軍拿來打俄軍的指揮部和補給線特別管用。2022年夏天,HIMARS剛到烏克蘭沒多久,就幫烏軍炸了好幾個俄軍彈藥庫,直接讓俄軍前線的補給斷了檔。

標槍反坦克導彈也是個大殺器,小巧靈活,能打坦克還能打低飛直升機。開戰頭幾個月,烏軍用標槍幹掉了不少俄軍裝甲車,硬生生把俄軍的推進速度拖慢了。英國送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更狠,射程250公里,烏軍拿它打俄軍後方目標,效果很明顯。2022年11月赫爾松戰役,烏軍就是靠這個導彈把俄軍防線炸得七零八落。

防空方面,美國的愛國者導彈系統2023年部署到烏克蘭後,俄軍的空襲威脅立馬小了不少。2023年5月,俄軍發射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號稱沒法攔截,結果被愛國者打下來好幾枚,基輔的防空壓力減輕了很多。

這些裝備不光是數量多,質量也高,而且北約還派了技術人員在後方幫忙維護,確保烏軍能一直用得上。光靠烏克蘭自己的工業能力,早就撐不住了。

情報和技術支持

北約的情報支持是烏軍能打贏的關鍵之一。美國有全球最強的衛星網絡,烏軍很多次精準打擊都是靠美方提供的實時情報。比如2022年4月,烏軍用“海王星”導彈擊沉了俄軍“莫斯科”號巡洋艦,這事兒背後就有北約的情報在幫忙定位。

還有無人機,烏軍從北約那兒拿到了不少偵察和攻擊型無人機,比如美國的“掃描鷹”和土耳其的TB2。TB2在2022年春天的戰鬥中表現特別亮眼,烏軍用它炸了俄軍好幾支車隊,性價比高得嚇人。這些無人機加上北約的情報網絡,讓烏軍能隨時知道俄軍在哪兒、幹啥,反應速度快得讓俄軍頭疼。

俄軍咋發現不對勁的?

俄羅斯這邊一開始沒把烏軍的進步當回事兒,覺得就是一羣烏克蘭農民兵加上點外援,能有多大能耐。可打着打着,他們發現對手越來越不好對付了。

2022年底,俄軍偵察機在一次行動中截獲了烏軍陣地的通訊信號,結果聽到了英語。這事兒讓俄軍高層有點懵,後來一枚精確制導導彈直接砸中了他們的前沿指揮部,損失不小。俄軍分析下來,覺得烏軍的戰術和裝備水平已經不是普通部隊能有的了。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2023年公開說過,北約可能以僱傭兵的名義派了職業軍人到烏克蘭。國防部長紹伊古也提到,烏克蘭戰場上有2500多名外國僱傭軍,主力來自波蘭、美國、英國這些北約國家。這些人裏不少是特種部隊出身,乾的活兒包括偵察、指揮、甚至直接上陣。

俄軍還注意到,烏軍的無人機和裝甲部隊配合得太好了,像是有人在背後統籌。2023年夏天,烏軍在俄羅斯境內搞了一次突襲,靠的就是北約提供的裝甲旅和無人機集羣。這讓俄軍意識到,他們面對的可能是北約的“影子部隊”。

到了2025年7月,俄烏戰爭還沒個盡頭。烏軍靠着北約的支持還在硬撐,但問題也不少。國內資源快耗盡了,士兵疲憊不堪,國際援助雖然還在,但有些國家已經開始猶豫。俄羅斯那邊也不好過,經濟被制裁搞得一團糟,前線壓力也越來越大。

扎盧日內離開總司令崗位後,烏軍的新領導還在適應中。他的繼任者得繼續面對俄軍的攻勢,同時還要應付國內的政治壓力。2024年他去英國當大使後,通過外交渠道拉了不少援助,算是換了個方式幫烏克蘭。

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態度也在變。美國和北約還在撐烏克蘭,但力度能不能一直保持是個問號。俄羅斯則在拉攏一些中立國家,想打破孤立局面。戰場上的形勢時好時壞,誰也說不準最後會咋樣。

最後咋說?

烏軍能越打越強,越打越專業,北約的功勞跑不掉。從訓練到裝備,再到情報支持,烏軍基本上是被北約“武裝到牙齒”了。俄羅斯慢慢看明白了,他們的對手不只是烏克蘭,而是整個北約體系在背後撐腰。這場戰爭打到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兩國之爭,而是大國博弈的縮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