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的一句話曾在島內炸開了鍋。他說,大陸戰機對臺灣空防的威脅已經不只是“切香腸”那麼簡單,而是“整片都被拿走”了。
這話聽着有點聳人聽聞,但仔細想想,也不完全是危言聳聽。

“切香腸”是個啥?
先說說這個“切香腸”。這詞兒是個比喻,意思是通過小步子、一點一點地試探和削弱對手的防線,而不是一下子來個大動作。在軍事上,這種策略挺常見。大陸軍機在臺灣周邊搞的那些動作,很多人就覺得是典型的“切香腸”套路。從2016年開始,大陸軍機就經常飛過臺灣海峽中線,甚至闖進臺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一開始次數不多,規模也不大,但這些年是越來越頻繁,動作也越來越大膽。
臺灣方面呢,最早還能硬着頭皮派戰機攔截。可時間長了,次數多了,臺灣空軍的壓力就扛不住了。據臺灣國防部統計,2020年大陸軍機進入臺灣ADIZ的架次是380次,到了2021年直接飆到961次。2022年的數據還沒全出來,但從新聞上看,情況一點沒緩和。尤其是今年8月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訪臺後,大陸軍機像是憋了一股勁兒,頻繁在臺灣周邊搞演習,架次和規模都創了新高。
張延廷說的“整片都被拿走”,意思是大陸軍機的行動已經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全面壓倒了臺灣的空防體系。這話聽着誇張,但從數據和現實看,真不是空穴來風。

大陸軍機到底幹了啥?
過去幾年,大陸軍機在臺灣周邊的活動可以用“常態化”來形容。臺灣國防部2021年10月的一份報告就提到,大陸軍機在臺灣西南空域的飛行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不僅飛得頻繁,戰術也越來越複雜。比如,他們不光是飛越中線,還經常搞大規模編隊飛行,甚至模擬攻擊臺灣的軍事目標。
舉個例子,2021年10月4日那天,大陸一次性出動了56架軍機進入臺灣ADIZ,創下了單日最高紀錄。這其中包括殲-16、蘇-30這樣的主力戰機,還有轟-6轟炸機和運-8反潛機,陣容挺嚇人。這種行動不僅是對臺灣空防的直接挑戰,也是心理上的震懾。
再比如,佩洛西訪臺後,大陸在臺灣周邊劃了好幾個演習區,軍機幾乎天天出動。臺灣空軍爲了應對,只能頻繁起飛攔截。結果呢?燃油耗得飛快,戰機磨損嚴重,飛行員也累得夠嗆。有臺灣媒體爆料,飛行員現在是連軸轉,很多人身心都到了極限。

臺灣空軍的尷尬處境
說實話,臺灣空軍的家底跟大陸比,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先看硬件,臺灣的主力戰機是F-16、幻影2000和IDF經國號。這些飛機雖然升級過,但跟大陸的殲-20、殲-16比,還是差了一代。殲-20是隱身戰機,性能甩F-16好幾條街。更別提數量了,大陸的軍機總數是臺灣的十倍都不止,臺灣根本玩不過。
再看人員和資源,臺灣空軍更是捉襟見肘。頻繁攔截任務把飛行員累得夠嗆,戰機的維護也跟不上。有報道說,臺灣戰機的妥善率一直不高,很多飛機因爲缺零件停在機庫裏動不了。2021年,臺灣媒體就爆料過,F-16的妥善率有時候連50%都不到。這意味着一半的戰機根本飛不起來,面對大陸的壓力,臺灣空軍只能乾瞪眼。
還有個問題,臺灣的地形和位置決定了它在戰略上的劣勢。臺灣島不大,縱深有限,空防反應時間很短。大陸軍機從起飛到進入臺灣空域,可能也就幾分鐘的事兒。臺灣的雷達和防空系統就算發現目標,也很難及時應對。更別提如果真打起來,大陸還能用導彈和無人機飽和攻擊,臺灣的防空網根本頂不住。
張延廷的警告有啥依據?
張延廷是臺空軍前副司令,退休前幹過不少實事兒,對空防情況門兒清。他這次說“整片都被拿走”,其實是基於這幾年臺灣空軍的真實處境。大陸軍機的行動已經從試探變成了全面壓制,臺灣空軍的應對能力被一點點耗幹。
有軍事專家算過一筆賬,如果大陸軍機保持現在的頻率和規模,臺灣空軍的戰備資源可能撐不過幾個月。飛行員累垮了,戰機飛不動了,油料和彈藥也耗光了。到那時候,別說攔截,連基本防空任務都完不成。這不就是“整片都被拿走”了嗎?
張延廷還提到一點,臺灣空防的問題不光是硬件差,更重要的是戰略和思維跟不上。他覺得臺灣當局太依賴美國,把自己的防務建設給忽視了。這種依賴心理讓臺灣在面對大陸時,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臺灣有啥應對招數?
當然,臺灣也不是完全坐以待斃。這些年,他們也在努力補短板。比如,臺灣從美國買了66架F-16V戰機,還計劃把現有的F-16A/B升級一下。另外,臺灣還在升級防空系統,比如愛國者導彈和天弓導彈,還跟美國搞聯合軍演,想通過情報共享提升空防能力。
但這些招數管不管用,還真不好說。F-16V雖然比老型號強,但跟殲-20比還是不夠看。防空系統升級了,面對大陸的飽和攻擊也未必扛得住。最關鍵的是,臺灣的戰略空間太小了,一旦開打,時間和地形都不站在它這邊。
美國這邊呢,嘴上喊得挺響,說要“支持臺灣”。但真到關鍵時刻,美國會不會直接下場,誰也不敢打包票。前總統特朗普就說過,臺灣得給美國掏“保護費”。這話聽着刺耳,但也說明美國更在乎自己的利益,臺灣的安全未必是第一位。
張延廷這番話在臺灣內部也掀起了波瀾。有人覺得他太悲觀,把大陸的威脅誇大了;也有人說他是在藉機炒作自己的政治立場。但不管咋說,他點出了臺灣空防的痛點,讓更多人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客觀來看,大陸軍機對臺灣的威脅是實打實的,臺灣空軍的困境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張延廷的“整片都被拿走”雖然有點誇張,但確實反映了臺灣空防的嚴峻現狀。如果臺灣當局不趕緊想辦法,未來可能真會像他說的那樣,防線徹底崩盤。
兩岸關係的背景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下兩岸關係。臺灣問題是個老大難,涉及到歷史、政治、軍事方方面面。作爲一箇中國人,我當然希望兩岸能和平統一,大家一塊兒過好日子。但現實是,兩岸關係這幾年越來越緊張,軍事對峙成了常態。臺灣的防務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就顯得格外突出。
大陸這邊,軍事實力這些年突飛猛進,不光是軍機,海軍和導彈部隊也在快速升級。臺灣要想靠自己扛住壓力,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依賴美國吧,美國又不一定靠得住。這種兩頭不沾的處境,讓臺灣的空防問題成了個死結。
張延廷的警告,其實是給臺灣當局敲了個警鐘。光靠買幾架飛機、升級幾個系統,恐怕遠遠不夠。臺灣得從戰略上想清楚,怎麼在夾縫裏求生存。完全靠美國不現實,徹底投降也不可能。最好的辦法,還是得自己硬起來,加強防務建設,別老指望別人。
當然,兩岸的事兒最終還是得靠對話和溝通解決。軍事對抗只會讓雙方都受傷,和平發展纔是正道。但眼下,臺灣空防的壓力是實實在在的,張延廷的話也提醒大家,這事兒不能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