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1700億,利潤暴跌78%!外媒:麒麟芯片不是中芯國際製造的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11-21

說起中芯國際這幾年,最讓人揪心的就是2023年那場利潤大跳水。三季度財報一發,淨利潤6.78億,同比直接砍掉78.4%,全年歸母淨利48億多,同比下滑60%。很多人一看數字就慌了,心想這公司是不是要出大事。

實際上,這事兒得從頭捋。2021到2023那陣子,全球芯片突然缺瘋了,大家搶着擴產,中芯也沒閒着,北京、上海臨港、深圳、天津四地塊一個個拍下來,12英寸線一條接一條上馬。

光已知幾個大項目:北京中芯京城一期76億美元、上海臨港一期88.7億美元、深圳12英寸23.5億美元、天津西青75億美元,加起來就幾百億美金,換成人民幣再乘上折舊和在建工程,市場有人算過賬,累計資本開支和折舊差不多1700億人民幣砸進去了。

新廠一上來,折舊費用每個季度幾十億地往外跑,可2023年全球手機電腦賣不動,下游庫存堆成山,開工率掉到75%,機器閒着也是錢啊,毛利率從前年的38%直線跌到19%左右,利潤自然就扛不住了。

更巧的是,正好趕上華爲Mate60系列火爆,大家一看麒麟9000S這麼猛,第一時間就猜是中芯乾的,結果外媒TechInsights、Bloomberg一通拆機,芯片die標記、BEOL層數、工藝特徵全對不上中芯主流線,明確寫着Kirin 9000S/9010/9020都不是SMIC代工的。

華爲海思只負責設計,澆片另找門路,中芯這邊專心自己的客戶羣,高端SoC那塊壓根沒摻和。利潤塌方完全是自己擴得太狠、市場太冷、折舊太重,跟麒麟一點邊都不沾。

這事兒一出,網上吵翻了天,有人覺得中芯被冤枉,有人說這正好說明國內代工生態開始分層,大家各幹各的,不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

時間一晃到2024年,情況開始變味。全球庫存慢慢消化,中國區訂單像不要錢似的湧進來,中芯營收578億,同比漲27.7%,第一次衝破80億美元大關,產能利用率從75%爬到85.6%,年底月產能當量94.8萬片。

毛利率雖然因爲折舊還只有18%,但已經穩住沒再往下掉。2025年前三季度更猛,營收495億漲18.2%,歸母淨利38億漲41%,三季度單季毛利率25.5%,產能利用率一度摸到92.5%,機器幾乎沒停過。

中國客戶佔比衝到86%-89%,消費電子、工業控制、汽車芯片全線開花,倉庫裏成品晶圓碼得老高。趙海軍和梁孟松這倆聯席CEO分工明確,一個管運營搶長單,一個盯技術摳良率,把老線能開的全部開足,新線勻速爬坡,資本開支73.3億美元跟去年基本持平,不再瞎燒錢。

北京北方二期土地剛拍下來,天津、上海臨港、深圳的線也在穩步推進,月產能眼看就要破百萬片8英寸當量,穩坐全球純代工第二。

張汝京2000年在上海張江一鏟子下去創辦中芯,2009年因爲官司退場後,公司一路走到今天,梁孟松2017年帶着臺灣團隊殺進來,把14nm、7nm節點硬生生拉到量產水準,趙海軍把運營抓得死死的,熬過了最冷的2023年。

現在廠裏燈火通明,工程師輪班測參數,訂單排到明年去了。外頭還在傳1700億燒光了,其實那錢都變成鋼筋水泥和光刻機了,等市場徹底熱起來,這些廠子就是實打實的家底。

芯片這行就這樣,週期長、投入大,一口氣喫不成胖子,但只要扛過去,後面就是厚積薄發。中芯這幾年死磕的樣子,挺讓人感慨的,畢竟誰家沒點苦日子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