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日等紛紛行動,ASML公開表態,外媒:唯獨中國不可以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11-21

這幾年半導體這攤事兒,越來越像一場拉幫結派的拉鋸戰。美國那邊從2022年開始就沒閒着,不斷升級出口管制,2024年12月又更新了高級計算和半導體制造設備的規則,把更多中國晶圓廠地點加進限制名單,還擴展了外國直接產品規則。

荷蘭政府一看,也趕緊跟上,2025年4月起把深紫外浸沒式光刻系統的出口許可要求擴大,連備件和服務都得逐案審批。日本那邊2023年就修訂了23類設備的出口清單,2025年繼續加強審查,尤其是氟化物材料這些關鍵東西。

歐盟嘴上說不喜歡單邊主義,手裏卻砸了430億歐元搞芯片法案,還跟日本建供應鏈預警機制,互相通報風險,反應更快。

說白了,大家都在搶着把產業鏈往自己家拉。美國芯片法案投了五百多億美元,日本幾萬億日元補貼本土廠,歐盟成員國2025年9月還支持荷蘭領頭的芯片聯盟,推動第二版法案。

表面上是擔心供應鏈中斷,實際上就是想少依賴別人,多掌控核心技術。ASML作爲全球唯一能造極紫外光刻機的公司,自然成了焦點。它得聽荷蘭和美國的,高端機型早就不讓賣中國了,2025年連部分深紫外浸沒式也受影響。

公司CEO克里斯托夫·富凱在2025年10月財報會上直說,公司不想摻和地緣衝突,但必須遵守兩國法規。財務官羅傑·達森也承認,中國業務2025年預計只佔總營收20%左右,比2024年高峯期少了不少。

中國市場對ASML來說以前是大頭,2024年上半年一度佔三分之一多,客戶提前囤貨避風險。現在訂單下來了,公司預計2026年中國需求會大幅下滑。

外媒報道這事兒時,經常點出一種不對等:美歐日可以大把補貼本土企業,拉盟友組團設限,沒人說不對。可輪到資源端管一管,就被說成破壞市場秩序。彭博社和路透社都提過,這種選擇性規則挺尷尬的。

轉眼到2025年10月9日,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了幾個公告,對鎵鍺銻這些關鍵礦加上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還加了域外適用條款。境外產品只要含中國來源稀土成分超一定比例,就得申請許可證,12月1日部分生效。

光刻機裏精密磁體和光學系統大量用稀土,一臺極紫外機得十多公斤。ASML內部算過,庫存撐幾個月,但長期替代難,歐洲重建精煉產能成本高几倍。公司出貨已經開始延幾周,得跟政府申請豁免或過渡。

財務官達森10月15日財報後說,公司備了庫存,短期沒問題,還在找替代來源。可他也承認長遠不確定性大。公司在中國建維修中心,員工超1800人,想穩住服務網,但高端交付還是卡住了。

外媒評論挺直接,說美歐日補貼上百億建本土鏈沒事兒,中國用資源審批一招,就被指責不公平。歐盟還曝光關鍵礦產計劃,投幾百億歐元分散來源,直指減少對中國依賴。日本也更新材料審查,配合盟友。

ASML夾中間挺難受,一邊遵守法規,一邊丟不了市場。CEO富凱多次表態,公司運營靠合規,中國重要性沒變,但2025年中國營收佔比降到20-25%。

公司2025年全年營收預計增長15%,達325億歐元左右,主要靠全球AI拉動。中國客戶轉向成熟製程擴產,汽車工業物聯網這些領域需求大,少靠高端設備。

產業鏈慢慢變樣,西方本土化推得猛,中國靠資源管理和積累技術穩住陣腳。ASML繼續賣合規機器和服務,中國半導體保持擴產勢頭。

稀土管制初期ASML發貨受點影響,但公司轉其他地區交高階系統。全球供應信任掉了一截,電子產品成本可能漲。外媒那句“唯獨中國不可以”,聽着刺耳,但事實是大家都在玩自己的牌,只是規則定的時候總想偏一邊。

說到底,這不是一家公司的事兒,是整個鏈條的重新洗牌。ASML的交貨延誤和法規壓力,只是冰山一角。

西方補貼拉聯盟,中國管資源搞突破,誰也別想輕鬆喫獨食。以後日子還長,看誰的底牌更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