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即將消失?3種新型婚戀模式席捲全國,或取代傳統婚姻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11-21

這幾年結婚登記處越來越冷清,很多人一看數據就直搖頭。民政部2024年全年統計顯示,全國結婚才610.6萬對,比2023年的768萬對直接少了157萬多,降幅超過20%,這已經是1980年以來最低點。離婚那邊卻穩穩的,262.1萬對,比前一年還微漲了點。

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圈子,婚戀態度變得特別明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那份調查直戳人心:18到24歲羣體裏,51.8%覺得婚姻不重要,59.4%認爲生孩子也沒那麼必須,七成大學生能接受結了婚不生娃。

以前總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現在好多人覺得這事兒可選可不選,壓力一大就把婚姻往後擱,或者乾脆不擱。

第一種模式就是領證但把賬算得門兒清的搭夥式。很多人怕離婚撕扯財產,先把經濟界限劃得死死的,按收入比例分攤房貸、水電、孩子補習費,甚至籤協議寫明散夥怎麼分家產。

這種方式在北上廣深白領裏挺常見,艾媒諮詢2024到2025年的婚戀市場報告裏提到,年輕人更注重物質保障,穩定工作、存款、房產成了結婚前三大條件,分別佔78%、53.2%、42.8%。

大家不是不信感情,而是信不過未來不確定性,乾脆把婚姻當成合夥開公司,先護住自己那份。

第二種更徹底,直接不領證,只談當下情緒價值。有愛就處,沒愛就散,不綁房子車子彩禮。Soul App和上海大學2024年的青年婚戀調查顯示,超半數單身青年覺得婚姻不是人生必選項,七成被訪者強調必須找到真正合適的對象才結婚。

00後尤其這樣,線上匹配、興趣社交、輕相親成了主流,處對象圖個互相理解支持,不想被世俗標準壓着。報告裏說,年輕人越來越把個性自由放第一,家長催婚也擋不住這種心態。

第三種爭議最大,開放式關係,說好可以各自在外找人,但得透明不瞞。過去幾年社交平臺發達,認識新人成本低,有些人覺得一輩子只守一個太壓抑,就試這種協議。

珍愛網和一些調查提到,少數羣體開始接受或嘗試多邊關係,雖然比例不高,但觀念上比以前鬆動多了。

齊澤克那種外國學者批評這其實是自我欺騙,但國內部分文藝圈、科技圈年輕人覺得這樣更誠實,不藏着掖着。

這些變化不是一天兩天冒出來的。1950年5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就把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寫進法條,徹底砸了舊社會包辦納妾的鏈子,這套制度在全國推行75年了。

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婚姻更多是家庭責任,現在市場經濟下,個人選擇權大了,大家更算個人賬。

復旦大學2024年的青年網民心態報告對比十年數據,發現年輕人從把婚姻當自然選擇,變成覺得非必需,成本高、負面事件多成了主要顧慮。高房價、高彩禮、工作不穩、教育支出,全壓在肩上,誰還敢輕易跳進去。

說到底,人骨子裏還是想找個靠譜伴兒長久走下去。調查顯示,就算不婚比例漲,大多數人還是嚮往高質量感情和精神契合。

2025年上半年結婚353.9萬對,比去年同期略增點,或許有些政策在起作用,比如各地髮結婚獎勵、延長婚假、優化登記服務。

但大趨勢沒那麼容易扭轉,年輕人活得清醒了,更捨不得委屈自己。可清醒歸清醒,日子久了,總有人發現只算賬少了溫暖,只圖當下容易空虛,開放了也填不滿心裏的那塊。

傳統一夫一妻制經了75年風雨,還在那兒站着,不是因爲老規矩多頑固,而是它剛好戳中了大多數人想被唯一在乎的本能。未來怎麼走,誰知道呢,但人情味這東西,啥新模式都替代不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