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製戰機斬獲80架大單,三國空軍集體升級!中國航空工業差在哪兒

由 科學知識點 發佈於 軍事

'25-10-06

近日,一份疑似“俄羅斯戰機出口清單”的內部資料便在網絡的各大軍迷圈中引起了熱議不已。

從相關清單來看,俄羅斯一下子就拿到了伊朗、阿爾及利亞還有埃塞俄比亞這三個國家的戰鬥機訂單,訂單總數達到了80架呢。這裏面涉及的機型可不少,有蘇-34戰鬥轟炸機、蘇-35多用途戰機,甚至還有最新型的蘇-57隱身戰機,但若此消息的確屬實,俄羅斯的這筆戰機出口訂單也將近幾年來所罕見的達到了高峯。

可見相較於俄羅斯的殲-10CE和殲-35E等明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迅速迭代升級,中航工業的國產殲-10等機型的市場化進程卻似乎還在“拐點”上徘徊,中航工業的差距究竟在哪裏?

隨着三國的不斷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各國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俄羅斯的“量身定製”就讓人感興趣起了

據最新的外部公開信息顯示,近年來多箇中東非洲的國家紛紛對俄羅斯的蘇-系列戰機大秀金錢的誠意,據不完全統計,阿爾及利亞已先後採購了14架蘇-34和12架蘇-57,伊朗則以驚人的48架的蘇-35的天價的巨單引起了業內的廣泛的關注,而埃塞俄比亞也在近期計劃引進6架蘇-35的戰機。

尤其是阿爾及利亞的這一系列的軍事裝備訂單也引起了不少的關注,如近日曝出的沙漠的蘇-34等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的蘇式戰機的外景照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而將蘇-57的引進推上臺面也就意味着該國將成爲非洲第一個裝備了第五代的戰鬥機的國家了。

伊朗的48架蘇-35則旨在快速彌補其空軍短板:此前因機型老舊(如F-14、米格-29),在地區衝突中制空權盡失,蘇-35的遠程作戰能力和四代半配置可顯著提升其防空實力。儘管以小的訂單也將其對俄羅斯的戰機的傳統的依賴延續了下來。

值得玩味的是,這些訂單並非憑空出現。伊朗與俄羅斯早在2022年已就蘇-35採購接觸,而阿爾及利亞長期裝備蘇-30MKA,其空軍體系與俄製裝備高度兼容。俄羅斯甚至將埃及此前退貨的蘇-35SE轉售伊朗,展現出靈活的外銷策略。

俄製戰機優勢:喫老本也能“躺贏”?

通過這次對“傳統的俄羅斯市場”的精準的把握,我們才能夠取得了這樣圓滿的成果.。三國的後勤體系、訓練模式甚至都已經深深地圍繞着俄羅斯的裝備展開了,對其所配的俄製武器的維護、更新都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體系,甚至其所配的彈藥的儲存都基本上按照俄系的標準進行了配備。

例如,阿爾及利亞的蘇-30MKA與蘇-35SE零部件通用率超60%,引入新機無需重構保障體系,成本大幅降低。此外,俄羅斯採取“石油換戰機”等非美元結算方式,幫助伊朗規避制裁,深化戰略捆綁。

不過,俄製戰機存在的隱患,可不能就這麼輕易忽略了,蘇-57雖然頂着五代機的名頭,但在俄烏戰場上卻沒什麼亮眼表現,產能也一直處於較低水平,而蘇-35的航電系統呢,用的還是21世紀初那套技術,像有源相控陣雷達這類關鍵裝備,它壓根就沒有。雖說這些訂單在短期內能幫俄羅斯航空工業維持運轉,但想要靠它們改變技術更新換代慢的艱難處境,恐怕還是難上加難。

中式戰機爲何缺席?後來者的挑戰

相比之下,中國殲-10CE和殲-35E在參數上並不遜色。殲-10CE已在巴基斯坦服役,並在模擬對抗中擊敗西方戰機;殲-35E作爲五代機,性價比遠超蘇-57。然而,國際軍貿市場的競爭遠非“性能比拼”那麼簡單。

首先呢,體系之間能不能兼容可是個要命的門檻。近幾年的阿爾及利亞空軍的多架蘇-30MKA的接收之際,空軍的蘇-30MKA的比例已達60%以上,隨着中式戰機的引入,也意味着阿爾及利亞空軍的後勤鏈的重建,空軍的後勤保障的成本也將陡增。但更爲深遠的卻是地緣政治的因素:美國通過《以制裁反擊美國的敵人法案》的所作所爲,不僅把伊朗等國的軍事裝備的進口市場基本的關閉了,也間接的把俄羅斯的軍事裝備的進口市場基本的佔領了起了到處的主導地位。

但更關鍵的還是用戶的心理因素——長期以來俄製的武器都擁有着更長的外銷記錄和更豐富的實戰經驗(儘管部分的表現也並不是十分理想),而中式的戰機作爲目前的“新選項”,就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逐步地在軍民兩方面建立起比較廣泛的信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