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挖出超級能源寶藏!面積堪比一個省,大量進口澳洲煤炭?

由 科學知識點 發佈於 軍事

'25-10-06

就在外蒙古單方面撕毀合約、澳大利亞坐地起價,致使中國能源安全不斷拉響警報的節骨眼上,一塊麪積跟臺灣省差不多大的超級煤田,悄沒聲兒地現身了。將其稱爲“黑色寶藏”的這片地面,佔地面積高達3.12萬平方公里,蘊藏着足以將中國的能源格局從依賴進口的高度的依存轉變的巨大潛力.。

這個被稱爲神府-東勝煤田的超級能源基地,橫跨陝西、山西、內蒙古三省交界處,坐落於鄂爾多斯盆地腹地。

其中神府煤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的神木、府谷一帶,而東勝煤田則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兩大煤區共同構成了這個中國已探明的最大煤田,從高空俯瞰,這片連綿的黑色土地幾乎與臺灣省的面積相當,堪稱地質奇觀。

更令人震撼的是它的資源儲量。目前神府-東勝煤田已探明煤炭儲量超過2300億噸,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30%以上。如果按照預測總儲量6690億噸計算,相當於可供中國使用223年之久。在這片廣闊區域下,煤層平均厚度達19.67米,埋藏深度最淺處僅有4到5米,甚至有大面積煤層裸露地表,非常適合進行露天開採。

神府-東勝煤田產出的煤炭,其品質簡直稱得上是世界頂尖水平。其中以特低灰、特低硫的長焰煤和不粘煤爲主,其發熱量高達每公斤28-30兆焦耳,更爲地質儲量的可利用性爲我們所增強了了。可通過對燃燒後的有害物質的較少的釋放更好地符合了當今的環保要求,且其具有較高的熱值、較低的硫、氮、灰的含量,對於能用作優質的動力煤或化工用煤都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正是高品質的這批“黑金”使得火力發電的發電效率都大大高於普通的動力煤,從而爲中國的電力供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可溯源至一億四千萬年前的古老的侏羅紀時期的沉積物中就已經初現了這一煤田的雛形。在當時的氣候由暖溼轉暖幹背景下,植被的茂盛大地就隨之變成大片的荒漠,由此便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將大量的植物殘骸埋藏、壓實、碳化,最終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的積累便形成了今天的巨型的煤田。這片礦區的地質構造並不複雜,煤層基本呈水平狀態,斷層也很少見,再加上頂底板十分穩定,這些得天獨厚的開採條件,讓它成了理想的特大型煤炭開採地。

可見中國的煤炭資源俯拾即是,然而爲何2022年我們依然要進口近3億噸的外煤,這就引起了不少人對中國的煤炭資源的利用的困惑。如2022年我們全國的原煤產量高達45.6億噸,卻依然進口了2.93億噸的外煤.。通過一系列的深思熟慮的戰略佈局,才能將這一重大舉動的潛在風險儘可能地降低,從而爲後續的發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通過大規模的進口煤炭的同時也爲我們將國內的不可再生的戰略能源資源的過度開採提供了有力的保護。要是從成本方面來算的話,把澳大利亞的煤炭運到南方港口,這運費可比從內蒙古往南方運的國內運輸成本還低呢,這筆經濟賬算下來特別明顯。另外,中國鋼鐵行業對優質焦煤有着極大的需求。以2022年爲例,國內焦煤產出的焦炭只有2.34億噸,但實際需求量卻達到了4到5億噸,這麼大的缺口,只能靠進口來填補了。

站在軍事戰略的立場上來說,能源安全跟國家安全那可是有着直接關聯的。以其對中國能源的“壓艙石”般的戰略作用,更是中國能源版圖的重要支撐和穩定之基。唯有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才能真正體現出中國的能源安全“有着固若金湯的雄厚保障”——擁有了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基地就意味着我們在能源安全的戰略上多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一道擋在我們前方的無形的堅壁。尤其以這片中國內陸的煤田而言,其相對於沿海的能源基地來說都具有更高的安全係數、更強的抗風險的能力。

伴隨國家的能源戰略的逐步西移,以神府—東勝煤田的開發爲重點的“神華工程”已被確立爲四大跨世紀的工程之一。這說明,這片黑色的“寶藏”不僅與當下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更肩負着保障國家長遠能源安全的戰略使命。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煤炭依舊會在中國能源結構裏佔據主導地位。據預測,到2035年的時候,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依舊會維持在30%以上。

藉助對這片沉睡億年的能源寶庫的科學、合理的開發,黑色的“金子”爲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短期需求與長期戰略,將成爲這片超級煤田帶給我們的重要課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