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彈艙曝光暗藏玄機!6枚利劍破空而出,霹靂15讓位導彈革命

由 科學知識點 發佈於 軍事

'25-10-06

央視鏡頭下,殲-35的機腹彈艙緩緩開啓,6枚超視距空空導彈整齊排列的畫面瞬間引爆全球軍事圈。這一設計徹底打破了中型隱身戰機僅能攜帶4枚中距彈的傳統認知,更悄然揭示了中國空空導彈技術正迎來新一輪迭代——曾讓西方忌憚的霹靂-15,如今已讓位於更先進的霹靂-16乃至射程超400公里的霹靂-17。

殲-35的彈艙設計,簡直就像玩了一場高超的“空間戲法”。採用巧妙的中間擋板的分隔手段,將原有的主炮艙一分爲二,分別成左右兩艙,每個艙室均可容納3枚高新型的空對地導彈,其與發動機的相對小型化的同時,又將原有的摺疊彈翼技術等一系列的突破,既實現了隱身性,又將火力的雙重躍升。反觀美軍裝備的F-35C,它的彈艙到現在也只能裝下4枚AIM-120導彈。

要是想多帶點彈藥,那就得外掛,可這麼一來,隱身性能就得打折扣了。而且,它的Block4升級計劃,怎麼說也得等到2031年才能正式實施。憑藉對6枚高超音速的空空導彈的精準的配置,殲-35不僅能在超視距的空戰中扮演一枚“火力持久型的選手”,而且能通過一次出擊的多輪的攔截大幅的提升了其在超視距的空戰中的制空效率。

射程與作戰體系:由“單一優勢點”邁向“降維式壓制”

霹靂-15曾憑藉200公里以上射程和雙脈衝發動機技術,對美製AIM-120D形成代差優勢。但央視此次透露的信息表明,殲-35可能適配的霹靂-16射程進一步拓展至300公里,而霹靂-17更具備400公里外獵殺高價值目標的能力。這種超遠射程與隱身戰機的結合,將空戰推向“狙擊時代”——殲-35可在敵方預警機、加油機的防區外發起攻擊,直接瓦解對手的指揮鏈和後勤鏈。

更關鍵的是,中國已構建起“預警機+隱身戰機+數據鏈”的體系化作戰生態。殲-35不僅能通過低截獲概率雷達悄無聲息前出偵察,還可與殲-15D電子戰機、055驅逐艦形成聯動,實現“隱身踹門-電磁壓制-遠程火力”的閉環打擊。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戰中,巴空軍使用殲-10CE搭配PL-15E取得6∶0戰績,已印證超視距作戰的絕對主導權。而未來與殲-35協同的隱身無人僚機,每架可額外攜帶4-6枚導彈,進一步放大火力密度。

伴隨紅外製導的不斷深入發展與AI的高效的僚機的加盟空戰的規則也隨之而變,空戰的形態將會從以人爲主的直接肉搏逐漸向以技術爲主的高效的僚機的輔助爲主的“人機合一”的高超的空戰的形態的轉變。

新一代導彈的革新不僅限於射程。殲-35配套的超視距導彈可能換裝紅外成像導引頭,結合數據鏈實現“發射後鎖定”,即使遭遇電子干擾仍能追蹤目標熱源。此外,霹靂-16等新型號在體積縮小的同時維持高殺傷力,使殲-20的載彈量可能提升至8枚,中型機殲-35則實現與重型機持平的火力。

美軍爲應對此趨勢,已緊急加速六代機項目,但殲-35的量產與福建艦的電磁彈射適配已形成即時戰鬥力。隨着巴基斯坦等海外用戶引入殲-35,中國已成爲全球第二個具備五代隱身艦載機出口能力的國家,而美國仍依賴F/A-18等“冷戰遺產”維持航母艦載機編隊。

殲-35配備的六枚導彈,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軍工領域對"體系化作戰"理念所展現出的深刻洞察。當對手還在糾結單機性能時,中國已通過導彈、平臺、數據鏈的融合,將空戰升維至“發現即摧毀”的智能化時代。這場靜悄悄的技術革命,正重新書寫西太平洋的制空權規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