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空軍一架殲-10CE戰機在160公里外發射霹靂-15E空空導彈,精準擊落印度空軍的“陣風”戰鬥機。這一戰果瞬間震撼全球軍事界——中國製造的霹靂-15,憑什麼能做到歐美國家遲遲無法突破的超遠距獵殺?
技術路線的生死抉擇

霹靂-15的核心優勢在於全球獨一份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簡單來說,這種發動機能讓導彈像汽車換擋一樣分兩次點火:第一段推進將導彈送至目標附近,隨後熄火滑翔節省燃料;第二段在末端突然點火加速,使敵機瞬間陷入“不可逃逸區”。這種設計讓霹靂-15的射程輕鬆突破200公里,自用版甚至達到300-350公里,遠超美國AIM-120D的180公里和歐洲“流星”導彈的150公里。
而西方早年認爲雙脈衝技術複雜度太高,轉而押注衝壓發動機路線。歐洲“流星”導彈雖採用衝壓技術實現高速,但對空氣密度和飛行條件極爲挑剔,實戰中靈活性遠不如雙脈衝方案。美國並非沒有嘗試,其AIM-260項目推進多年,卻因推力穩定性和氣動震顫等問題遲遲無法量產。
稀土命門與產業鏈困局

其根基卻就體現在了我們對核心的材料的絕對的掌控上。由其高純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導引頭的要求就可看出其製造成的稀土支撐的高純度要求達到了99.999%以上。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全球的80%的稀土的產能都掌握在了中國的手中,而西方的國家也曾經多次嘗試着自己地建立起一條從原礦的提煉加工的全鏈條,但其卻屢屢碰壁,最主要的就是其所需要的工藝技術太過複雜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非常精確的溫度的控制,稍微的偏差都可能造成整批的材料都將被迫報廢,這也就使得西方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能夠對我們這塊的稀土的資源的開發都一籌莫展了。

但美國的這三年的苦心也只能將稀土的純度提煉到了92%,可惜這也根本無法滿足導彈的導引頭的要求,其更關鍵的還是從具有完整的產業鏈的優勢出發的對其的戰略把握。
隨着對稀土的自給自足的實現,以及新一代的碳纖維等複合材料的高效生產,中國的軍工體系也從原有的依賴外部的稀土等資源的局面徹底的實現了閉環,對此我們不難想象,中國新一代的碳纖維材料的成本將會大大壓縮至西方的1/2左右。

相對而言歐美的軍工供應鏈就比較“散”了,單一一枚導彈的研製生產成本就高達幾十萬至幾百萬美元,更不用說還要受國際的採購和政治的各種因素的牽制了。印度曾獲得霹靂-15E殘骸,發現其材料強度比本國導彈高30%,卻因缺乏核心技術無法仿製。
體系思維的差異化競爭
儘管西方的軍事實力並不弱,但是其軍事的研發理念卻始終將體系的作戰作爲主要的發展方向。美軍倚重F-22、F-35等隱身戰機與預警機、數據鏈的協同,強調“網絡中心戰”而非單一武器性能極限。這種思路使其優先保障導彈的電子抗干擾能力和多平臺兼容性,例如AIM-120D雖未採用雙脈衝,但通過升級制導系統維持了可靠性。

但不難發現西方的軍工複合體也都受到了極大的成本約束.。雙脈衝發動機零部件更復雜,維護成本飆升,而美國需向全球41個國家供應導彈,輕易改動生產線將衝擊交付效率。因此,美軍選擇在“標準-3”反導導彈等大型平臺應用雙脈衝技術,卻在空空導彈領域保持謹慎。
霹靂-15的崛起已倒逼西方加速追趕。美國雷神公司近期測試的AIM-120D3型導彈試圖突破射程閾值,歐洲也在推進“未來空戰導彈系統”研發。但中國軍工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模式展現出驚人效率——霹靂-15生產線已實現AI監管的24小時自動化運轉,而美國AIM-260預計最早2026年才能列裝。這場空空導彈的競賽,正重新劃定未來天空的規則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