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憑藉“驅逐了隱身的戰機”就風靡了軍迷的圈子的小小的殲-16卻又在軍迷的圈子裏炸開了一個更大的天花板——竟傳出其量產即將進入收尾階段!。看似將重型戰機的“王者”之位讓給殲-20S的背後,實際上則是中國空軍從以“單機的性能”爲重到以“整個體系的制勝”爲主的戰略的深刻的躍升。

殲-16的十年,寫滿了中國空軍的“逆襲腳本”,2015年橫空出世,它填上了中國遠程重型戰鬥機的最後一塊短板——航程超3500公里,載彈量12噸,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400公里,配合霹靂-17超遠程導彈,既能制空又能對地打擊,被軍迷稱爲“炸彈卡車”。
十年間,400餘架殲-16列裝部隊,從東海防空識別區到南海戰巡,它用實力證明:四代半戰機的巔峯,足以讓隱身戰機都忌憚三分,尤其是那次轟動網絡的“驅逐域外隱身機”戰例,殲-16憑藉雙座協同與雷達優勢,成功逼退對手,上演了一場四代機反制五代機的經典戲碼。

但戰場規則的進化從不留情。殲-16的致命短板,恰恰是“不隱身”。普通三代預警機對殲-20S的探測距離不足150公里,但對殲-16的發現距離可達300公里以上。這意味着,在高強度對抗中,殲-16可能尚未進入攻擊範圍就被鎖定,而殲-20S的登場,直接改寫了空戰邏輯:它不僅是戰鬥機,更是“空中作戰中樞”。
後座飛行員不再是簡單的武器操作員,而是指揮無人僚機羣的“戰場大腦”——一架殲-20S可控制多架隱身無人機,前出偵察、電子干擾、火力打擊,形成“隱身刺客+忠誠僚機”的羣狼戰術。

基於中美兩國的五代機相繼公佈,其發展的路徑也逐漸分道揚鑣,展現出各自的獨特之處,但由於F-35的多用途性所致,其載彈量和航程均大打折扣,其一枚2000磅的炸彈的彈艙就已“滿載”了,而殲-20S卻以“隱身的平臺+無人機的協同”爲突破點,將無人機的各種功能(如加油、預警、彈藥的攜帶等)都分擔了出來,從而大大提高了殲-20S的載彈量和航程的綜合性。
藉助此一重大設計的突破,殲-20S不僅能在保持其先進的隱身優勢的同時,也能有效的突破了我國五代機載彈量的瓶頸,實現了我國五代機的彈載量大幅度的提升。而其真正的飛行表現更爲可觀的就是其搭載的渦扇-15發動機的推力達18噸,不需任何的加力就可輕鬆的突破音障,且其航程與機動性也都遠遠的超越了同類的機型。

但如今的殲-16也早已不是當年初飛的那一款了,其“謝幕”更可能是因爲未來戰場的發展將更極致的生存性與體系化的需求,殲-16作爲一款二代的機種,其生存的空間就相對的更小了。
隨着殲-20S的2025年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的隆重亮相,其與殲-20A、殲-35的完美的組合,不僅將中國的空中先發制人、隱身踹門的戰術優勢推到了極致,更將勾勒出中國空軍的“隱身踹門+重裝清場”的戰術藍圖:先由殲-20S率先撕開敵方的防線,隨後由殲-16等退居二線爲其提供遠程的火力掩護,然後由無人機羣蜂擁而至,對敵方的後方指揮系統、軍事指揮系統、重要的指揮所、重要的指揮人員等進行一通的全方位的打擊。

基於從“平臺中心戰”向“網絡中心戰”的徹底的轉身,這一場空軍的換代,不僅意味着空軍的戰機又將迭代一代,也意味着空軍的作戰方式將發生更爲深刻的變化。
十年重拳,殲-16完成了歷史使命——它讓中國空軍從“區域防禦”邁向“全球戰力”,如今,火炬傳給殲-20S。未來的天空,屬於隱身與智能的終極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