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印度的突然停購俄羅斯的石油,國際上長期的石油博弈的幕布就悄然拉開了,中俄的能源動脈也悄然地向印度等國的方向轉了一個彎,這不僅僅意味着中俄的能源合作將更加緊密,也意味着中俄將在這一領域對抗西方的動作將越來越明顯了。

隨國際能源市場的微微波動,就會掀起各國的軍事戰略的波瀾,不斷地將各國的軍事戰略推向了新的高度。
印度國有的大型煉油廠相繼將對俄羅斯的原油進口訂單全部暫停之際,全球都在對此的迅速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關注。近幾年來,印度的原油進口量便從每天的200多萬桶一度佔俄羅斯原油的近40%的主力客戶,直落到如今的不足40萬桶/日。

同時,中國也在對俄的石油採購策略上做出了一些巧妙的調整,即通過大幅地將海運的比例降低,大大地將管道的運輸佔總進口的比例提升到了35%左右。
其背後不僅體現了大國之間的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也與各國的軍事安全戰略緊密地相互糾結了起來。能源供應就像是軍隊的命脈所在,它的穩定與否,會直接對國防訓練能否持續開展以及裝備運行是否可靠產生影響。
2024年的時候,印度靠着進口俄羅斯那些打了折的原油,節省了差不多170億美元呢。印度的煉油廠開足馬力把這些原油加工完,再轉手賣到歐洲,從中賺到了相當可觀的差價。可這場"低價購入、高價拋出"的戲碼,卻在2025年開年之際突然落下了帷幕。

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以印度規避制裁爲藉口,宣佈對印度價值200億美元的紡織品、藥品等商品額外加徵25%的關稅。莫迪政府此次的重大失算也凸顯了印度長期以來對外依賴的能源採購的深刻矛盾,迫使其不得不重新對其能源的採購策略和發展戰略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調整。
更關鍵的是,美國對俄羅斯“影子艦隊”的制裁切斷了印度能源安全的海上生命線。183艘與俄油運輸相關的油輪被列入制裁名單,導致油輪運費暴漲30%,保險費用激增30%。
對極度依賴海上能源運輸的印度來說,這類風險早已不只是商業層面的權衡,而是直接觸及了國家能源安全的根基。

印度石油部火速成立跨部門小組評估非俄能源來源,非洲原油份額從10%迅速升至18%,美國進口量增長25%。表面上是貿易調整,實則是大國博弈中爲保國家經濟穩定與軍事安全做出的無奈妥協。
與印度那一時的“急剎車”相比,中國的對俄石油的進口更爲明顯地展現了其在能源安全的戰略上的長遠的考慮和規劃。到了2024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攀升至1.08億噸,這一數字幾乎佔到了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兩成,中國也因此成了俄羅斯原油的最大買家。
進入2025年後,中國三大國有煉油企業開始壓縮海運訂單至15%,同時將管道運輸佔比提升至35%。中俄東線管道新增的支線在7月接入華東煉廠,輸送量增加15%。

其深遠的意義不僅體現了對我軍戰略佈局的重大的調整,也深深地體現了對我國的深遠的軍事安全的考慮。海運這事兒吧,特別容易在保險、制裁、結算這些環節上出岔子。一旦哪個環節卡殼了,能源供應就得直接受影響,像軍事訓練啊、裝備運轉這些國防方面的需求,也都會跟着受到威脅。
而管道運輸路線可控、外部干擾少,能爲軍事安全築牢能源根基。
中國同時加速全國原油調度系統升級,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從中東的傳統供應,到快速增長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管線油氣,多元化的供應網絡成爲中國能源安全的基石。

這種“多條腿走路”的策略,讓中國在8月俄羅斯原油進口量環比下滑的情況下,整體原油進口量仍上升近5%。
印度突然暫停進口,再加上中國策略的調整,這兩件事疊加在一起,讓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難關。其所公佈的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的利潤一路暴跌68%,而其自由的現金流也驟降至了75%。

這對需要支付鉅額股息、同時支撐北極項目與軍費開支的企業而言堪稱毀滅性打擊。
俄羅斯的國家預算和軍事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石油帶來的收入在撐着。由此可見,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量驟降,已使其年收入的不幸損失高達550億美元,甚至不啻其一年的軍費開支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