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的未來大科學城裏,一個重達400噸的"鋼鐵大傢伙"悄悄完成了安裝——這可不是一般的基建項目,而是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BEST裝置的核心構件,也就是"杜瓦底座"。

它的精準裝配,意味着中國在可控核聚變發電領域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科學家們放出消息:等到2030年的時候,一盞靠核聚變提供能量的燈,將會爲人類未來的能源發展帶來光明 。
“超級保溫杯”的毫米級奇蹟
把杜瓦底座吊裝起來,那簡直就是工程學領域裏數一數二的難題。就像將一根長18米、高5米的巨柱般的龐然大物,精準地“投”入一根籃球場大小的“籃筐”中一樣,都要求把它的落點控制得在深坑的中心的2毫米的誤差以內。

這玩意兒就像個"超強真空保溫瓶",裏頭裝着零下269度的超導磁體,還有上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就這麼用極端環境把核聚變的能量核心給牢牢鎖住了,這一環節採用了航天級別的姿態控制系統,每當進行0.1毫米的微調時,就得同時對12個支撐點的數據進行校驗,這也算是給中國的高端製造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是其前身的東方超環的那一刻就已名噪中外:早在2025年初就將高溫的1億攝氏度的超高溫下能將其持續的運行了1066秒,爲後來的BEST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物理基礎。

藉助BEST的這臺機器,直接就能將水的化學能轉換爲電的機械能,從而將無機化學的潛在能量直接轉化爲我們所需要的電能,這也正是BEST的使命所在的最直接最激進的體現。
跟國際上同類型的裝置比起來,像ITER那種,它這緊湊型設計能讓體積小上40%,而且聚變功率密度還提升了3倍,這跟商業化需求更對路子。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專家打了個比方:“EAST裝置就好比是已經證明了自己能夠‘把火點着’,而BEST裝置呢,則是要實現從‘能點火’到‘能做飯’的質的飛躍。”。
能源革命:一升水=300升汽油

但作爲一道“終極的能源”的核聚變,卻也將帶來無可挽回的“終極的危害”。每一升海水裏含有的氘元素,在發生聚變反應時所釋放出的能量,能夠與300升汽油所蘊含的能量相媲美。
而且呀,全球海水當中所儲存的氘,足夠人類使用上幾十億年之久呢。與之相比,聚變的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產生長壽命的核廢料,甚至不產生輻射的塵埃,在安全性上也遠遠超越了傳統的核裂變的核電站。一旦取得成功,石油和煤或許就會重新迴歸到化工原料的本來屬性,到時候,溫室效應帶來的問題以及能源方面的爭端,說不定都能迎刃而解了。
全球競賽:誰先點亮“聚變燈”?

中國的先導性重大科技項目——中國的最先的商用級的中子能發電裝置(以下簡稱BEST裝置)的有序推進之際,其建成的時間表也逐步的清晰了:2027年就建成,2030年就能在商用上做出一番演示的發電了。
與此相互矛盾的卻又是同一時期的德國就已經率先將“邁向核聚變發電站”的戰略行動方案提了出來,將投入20億歐元的巨資一鼓作氣的將其打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壁,美國的科技巨頭微軟、亞馬遜也紛紛押注了聚變的初創公司,甚至將2028年就將其用來爲數據中心供電。

不僅僅是這樣的一場競賽,更深刻的體現了各國對能源的自主權的角逐,各國都將此次的競賽看作是自己的能源的生存與發展的前瞻性大舉措。但從嚴建文的口中就可以聽出聚變新能的發展不僅僅是解決了一個科學的技術問題,更是要體現出我們國家的戰略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