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軍的高層又一次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大做文章,甚至不惜誇大地稱中國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正成爲了美國所面臨的最大的安全挑戰。但卻透出了美國戰略的焦慮與內部的矛盾之深。

基於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的多次公開表態,外界越來越明瞭中國軍隊在近五年的“侵略性和危險性”都有了明顯的增強,尤其是中國在高超音速導彈、海軍力量及網絡等領域的投入,也正是旨在對全球的既存的國際秩序作出的修改,但遺憾的是這些指控都缺乏着足以打動人的具體的數據的支撐。
但卻一直沒有對中國與美軍及其盟友的“不安全的互動”的次數的統計數據做出公佈的承諾。可見美方的這一系列模糊的表述和選擇性的渲染恰恰暴露了他們刻意製造恐慌的意圖。

基於對“中國威脅”的持續炒作,美國軍方不僅能爲自身的軍事擴張和實力提升找到了口頭上的“理兒”,同時也能通過此將中美的軍事對抗推向了不可逆的方向,進而爲自身的全球霸權主義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外部條件。藉助此次的國防白皮書的出臺,不僅爲將來的軍費的再次大幅度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輿論基礎”,也爲將來大幅度的軍費擴張,打下了更爲堅實的“政治基礎”。
但即使2023財年美國國防的總預算已突破8000億美元,各軍種之間的“分肥”也從未有過這麼激烈的爭奪。如帕帕羅所言,中國的戰機生產效率已躍居全球第一,甚至高於了美國的1.2倍,令人不得不爲此在國會上大做文章,力促國會加大對美國的軍事撥款了。唯其要通過對外的軍工複合體的製造才能維持其內部的利益鏈條的穩定。

依託於與五角大樓的“一扇門”般的密切關係,美國的軍火承包商不僅能將衝突的風險變成自己持續的“生意”之外,更能以此爲“敲門磚”不斷的向五角大樓“敲門”要更多的軍火訂單。不知不覺就把民衆的矛盾都轉移到了對政客的“痛恨”上,使得原本的社會矛盾更趨複雜化了。美國的通脹高企、社會的分裂加劇同時,越來越多的勢力將中國推向了“共同的敵人”的地位,藉此不僅爲自己在內政外交上所犯的錯誤開脫了罪名,而且又把對外的矛盾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對外的鬥爭也就更有利於自己了。
要是把實際軍力數據拿出來對比,美方那些誇大其詞的宣傳就顯得格外站不住腳了。就核力量而言,中國目前擁有的核彈頭數量僅200多枚,這一數字連美國5800枚核彈頭的5%都達不到。

並且,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秉持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相較之下,中國2024年的國防預算也就只有將近美軍的四分之一左右的1.69萬億元人民幣。而其最關鍵的體現就是,中國的軍事發展始終以“防禦”爲導向,與美國那種以全球的部署爲特徵的進攻性戰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方多次強調,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軍事建設僅爲維護主權安全。中國國防部指出,美國強化軍事同盟、鼓吹零和博弈的行爲“早已不合時宜”,應被“掃進歷史垃圾堆”。中國外交部也敦促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停止借渲染威脅論擴充軍力。事實上,中國近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亞丁灣護航等行動,白俄羅斯防長等多國人士均肯定中國軍隊爲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

美國《防務新聞》曾警示,不應將中國視爲“《指環王》中的反派索倫”,而需理性看待兩國差異。中美能否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取決於美方能否超越冷戰慣性。中國軍事現代化是維護多極化世界的穩定力量,而非挑戰現有秩序——這一本質,遠非“威脅論”的喧囂所能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