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調皮搗蛋,一怒之下抬手就打。但打完後,心裏又自責、內疚得不行。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知道,打孩子並不對。但情緒一上來,就是忍不住。
但再怎麼忍不住,我們也要知道,當孩子捱打時,若出現2種反應,家長不要再動手,影響很大。
一:孩子出現2種反應
①第一種反應:毫不反抗,沒反應
如果孩子在捱打時,既不哭也不反抗,只是呆呆地站着或者低着頭。
那我們就要注意了,這並不是他“懂事”或者倔,而是可能進入了一種很差的“狀態”。
這種狀態,心理學上稱爲“凍結反應”。
就是面對極度害怕或者壓力大的情境時,孩子通過關閉情緒和感知,來保護自己。
他們看似平靜,但實際上,內心可能特別害怕,以至於他們表面變得“麻木”。
時間久了,孩子會逐漸變得冷漠,甚至與父母關係疏遠。
而且,情緒壓抑久了,孩子還可能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所以,若發現孩子在捱打時,完全沒有反應。那我們就要立即停止,用更溫和的方式溝通。
比如蹲下來與孩子平視,告訴他們你的感受和期望,而不是通過暴力傳達情緒。
②第二種反應:情緒激動,頂嘴甚至動手
還有些孩子,在捱打時,情緒特別激動,甚至失控。他會不管不顧頂嘴、大喊大叫、摔東西,甚至還可能打人。
這種行爲,不是“天生不服管”,而是他們用對抗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孩子的攻擊性越強,說明平時他的情感受的壓迫比較強烈。而一旦父母失控打罵他,他就在這種情況爆發了。
若我們不及時停止,孩子可能會做出過激的行爲,導致嚴重的後果。
不僅如此,孩子還可能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同伴相處時,也會經常失控、打人等。
那平時,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教導孩子呢?
二:改變溝通方式
教育孩子,除了打罵,其實還有很多方法,科學又有用。
●建立明確的規則
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制定規則,告訴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然後設置相應的後果。
例如,“喫飯時不可以玩手機,不然一週內都不可以看手機電視。”
制定規則後,我們就要堅定地執行,不能今天執行,明天又鬆口說可以玩。
那孩子就會跟你“討價還價”,爲什麼上次可以這次就不可以呢?他會覺得你說話不算話,從而不願意服從這個規則。
●我們自己要控制情緒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自己首先要學會控制好脾氣。
因爲孩子會模仿我們的行爲,並且形成自己的性格。如果我們經常情緒失控,遇到問題就大發脾氣,那孩子也很難學會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變得暴躁、易怒,遇到事情就只知道發火,而不懂得理智地去處理。
我們可以給自己立一個規矩,不管當時有多生氣,都不要馬上發作出來,先走開,讓自己緩上半個小時。
在這半小時裏,去做點能讓自己感覺好一些的事,比如喫點東西,做做家務,出去散步都可以。
半個小時後,我們情緒平靜了,再回頭來和孩子說。這樣,我們就不會在情緒失控時與孩子硬碰硬。
●強化正向行爲
當孩子做出好的行爲時,我們要及時肯定他。比如,“謝謝你主動把玩具收拾好,這讓我很開心。”
又或者:“你雖然很想看手機,但你還是遵守規則,把事情做完、做好後纔看,這一點真的很好,值得人敬佩。”
每一個人都希望被認可,當孩子做得好又被認可時,他就會有滿滿的價值感,覺得自己做得很值。
那他以後,就會更願意多做、做好。
有這樣一個正向的循環,我們與孩子溝通時,會輕鬆且有效很多。
孩子捱打時,若出現2種反應,家長就不要再動手了,不然對孩子影響大。
你有打罵過孩子嗎?他出現過以上情況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