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給我錢”當孩子伸手要錢時,千萬別這麼做,他可能恨你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4-12-22

大家好,我是布穀媽~

當孩子跑過來說:“媽,給我點錢!”你會怎麼做?

是二話不說直接掏錢,還是一句“天天就知道要錢,錢那麼好賺嗎”懟回去?

乍一看,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卻可能是孩子價值觀、金錢觀形成的關鍵時刻。

錢,對我們大人來說,是生活必需品;而對孩子來說,卻是一個認知、自主和情感需求的綜合體現。

當孩子伸手要錢時,我們千萬別這麼做,他可能恨你。

一:千萬別“一拒了之”

《發展心理學》指出,孩子的一個“核心發展任務”,是建立自主感,也就是學會爲自己的需求負責。

當孩子提出“要錢”時,這是他們表達需求的方式。

我們簡單粗暴的拒絕,比如“沒有”、“想都別想”,這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從而損害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心裏可能就會產生怨恨:“什麼都不給我買,就只知道自己買。我以後長大了也不給你錢花!”

或者,他會反向叛逆,既然不給我錢,那我就用別的方式要——自己偷偷拿,或者撒謊。

這些,肯定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①問一句“爲什麼”

當孩子說“媽,給我一點錢”時,我們不要下意識就拒絕,而是問一句:“爲什麼要錢呢?你要做什麼?”

用朋友式的態度聊天,既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又能引導他表達需求背後的真實想法。

②討論解決的辦法

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比如買的東西太貴,或者我們覺得不能買。

這時,我們也不要一口否定,可以說:“這個玩具有點貴,我們一起來想想,除了買這個,還有其他什麼選擇嗎?”

孩子若說:“我就要這個!”

那我們可以繼續告訴他:“看來你很喜歡這個啊,但是它確實超出預算了,媽媽也拿不出多餘的錢了。”

然後再找解決辦法:“要不從今天開始,你先省下買零食和其他玩具的錢,等存夠了,咱們再一起來買?”

尋找其他解決方案,這樣既避免直接拒絕,又能教孩子學會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

二:千萬別“一掏了之”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將一羣4-6歲的孩子,單獨帶到房間裏,然後一人給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

“你現在就可以就喫這顆棉花糖,但如果你能等15分鐘後再喫,我回來會再獎勵你一顆。”

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喫掉了棉花糖。

而有的孩子,則用各種方法分散注意力,比如唱歌、閉眼、轉身,努力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

後來研究人員持續追蹤這些孩子,發現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學業成績、職業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表現更優異。

也就是說,能延遲滿足的孩子,他們的自控力和規劃能力都很強,未來面臨人生選擇時,他們更有耐心,也更容易成功。

當孩子問我們要錢時,我們若習慣“馬上滿足”。

那孩子可能會形成“只要開口,就能輕鬆得到”的錯誤觀念。

長此以往,他們就會花錢大手大腳,甚至對金錢沒有概念。長大後,他們可能衝動消費,沒有存錢的意識。

嚴重的,還可能形成“一直伸手問父母要”的習慣,一旦你不給,他可能就恨上你了。

我們不妨這樣做:

①讓孩子體驗“自己當家”

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專屬小本子,讓他來記賬。

我們可以交給他一週的生活零用錢,並告訴他:“這筆錢你來支配,但我希望你能記錄下來,看看最後花在哪些地方了。下一週,我們再一起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用錢方法。”

通過記錄,孩子就能發現,錢花在哪裏了,哪些是不該花的。

對錢有概念後,他能慢慢形成理性的金錢觀。

②延遲滿足

布妞一進商場,也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媽媽,我要買這個。”

布穀媽會告訴她:“你一個月只能買一個玩具,這個月已經買了,你需要再等30天才能買下一個。如果30天后,你還想要這個,咱們再買。”

在這30天內,她會變換各種想要的玩具,我都會給她記下,到最後,她自己選出最喜歡的一個來。

由於是最喜歡的,而且是等待多日後纔得到的,她往往對這個玩具也格外珍惜,而不是轉頭就亂扔。

三:千萬別“羞辱孩子”

認知心理學認爲,金錢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物質資源,還可能是自我價值感的體現。

當孩子要錢時,如果我們用羞辱的方式回應,比如“就知道伸手要錢”“你怎麼這麼沒用”。

這些話,可能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感非常敏感。

如果我們總用羞辱性語言,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進而對我們產生敵對情緒。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①幫助孩子分解問題,而不是一味否定

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比如他想買一輛昂貴的自行車。

我們可以說:“這輛車確實很好,但它的價格有點高,超出預算了。要不我們一起來找找,有沒有同樣好用但價格更低的選擇?”

或者說:“這輛車確實太貴了,要不我們可以每個月存一點點,一起努力攢到目標。”

用建設性的語言幫孩子解決問題,既避免了傷害感情,又能讓孩子感受到支持。

②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們還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小時候也有過你這樣的需求,但爸爸媽媽確實有自己的規劃。所以我當時學到了一個方法,自己攢零花錢去買喜歡的東西。你覺得這個方法怎麼樣?”

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孩子會覺得家長不是站在對立面,而是一個“過來人”,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

錢,是一種資源,但情感和教育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當孩子伸手要錢時,我們千萬別一口回絕,也別寵愛無度,更不要羞辱他。試着用更科學的方法去回應,讓孩子在成長中學習。

“媽,給我錢”當孩子伸手要錢時,你會怎麼回應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