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娃不顯老的媽媽,多半有3個令人羨慕的地方,佔一個都是福氣

由 王小銳和周小暖 發佈於 親子

'24-12-19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不知道作爲媽媽這個角色,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

自從有了孩子後,大多有一種被家庭淹沒的、無法言說的況味。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

自己就像是給一家人服務的超級打工人,24小時連軸轉,精力與時間要以孩子爲主,個人喜好和安排都得優先考慮家庭需要。

更可怕的是,但凡想追求點自由,就會迎來世俗眼光和道德準則的一記耳光。

比如,都當媽的人了,怎麼還想着出去玩?

比如,孩子成績退步了,是不是最近教育孩子沒用心?

久而久之,一身素衣、蓬頭垢面成爲了媽媽的真實寫照,衰老程度,更是肉眼可見。

畢竟,牛馬也有歇腳的時候,可媽媽,卻似乎被徹底套牢。

所以近幾年,網上但凡提起中年母親,難免都浮出一種身材走樣、嘮叨囉嗦、疲態盡顯的形象。

不過話說回來,凡事都有例外。

就像前幾天我參加同學聚會,席間有一位女同學小敏,在剛剛生完三胎後,卻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逆生長感覺。

出於好奇,跟她聊了聊大學畢業後的生活,這才發現,那些生完娃後不顯老的媽媽,身上多半有3個令人羨慕的地方,佔一個都是福氣。

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一起聊聊。

01.第一個地方:無處不在的“鬆弛感”

跟小敏聊天,我問她,你出來聚餐,誰帶孩子啊?

小敏說,有啥不放心的,孩子爸爸在帶呢。

換作常規思維,難免腦子裏迸發出“心真大”這幾個字。

畢竟在不少媽媽心裏,爸爸帶娃,確實放心不下。

我問小敏,你能放心爸爸帶孩子嗎?

她說,有啥不放心的,有大寶的時候,他就開始帶,帶着帶着就習慣了。

此話一出,平地起驚雷,真是顛覆大家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

更關鍵的是,小敏身上的那種由內到外所呈現出的鬆弛感,確實讓我感覺到她說出這句話的含金量。

其實,很多媽媽之所以身心俱疲,就是因爲凡事都喜歡親力親爲、大包大攬。

這種做法,好的地方在於某些時刻,確實省心省力。

但弊端在於,當把所有事情都攬到自己身上的時候,不但會很辛苦,而且時間一久,還會心生不平、怨懟。

比如,付出的多,就代表沉沒成本高。

可問題在於,一旦付出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回報,那麼內心深處的委屈、不平,就會如洪水猛獸一般,頃刻間吞噬自己。

試想想,處於焦慮、內耗中的媽媽,又能分出多少精力和時間,去經營自己呢?

所以對媽媽來說,鬆弛感是在一個家庭裏,最應該掌握的一種能力。

在心理學上,鬆弛感跟“心理彈性”一詞,非常接近。

相當於是“心理韌勁”或“復原力”,說的是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應激事件時,情緒上所能達到的一種平衡狀態。

換言之,鬆弛感就是情緒上的穩定劑,而情緒穩定,其實就是一個媽媽的美容祕訣。

02.第二個地方:被愛包裹的自由感

之前網上爆火了一段採訪視頻。

被採訪的對象,是一位40歲的全職媽媽。

但與大家想象中不同的是,這位媽媽的眼神裏沒有半分中年女性的渾濁和疲憊,反而清澈如水。

再加上白皙嬌嫩的面龐,以及爽朗的性格和笑容,給人一種呼之欲出的青春感。

更離譜的是,這位媽媽大學畢業後就結了婚,從來沒有上過班,在家庭主婦的職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

但她的日常生活,卻與“家庭主婦”這四個字大相徑庭。

不是在跳舞、旅遊和彈琴,就是喫喝玩樂。

至於帶娃,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偶爾帶帶。

說到這裏,想必大家都明白了。

一個陷入家庭主戰場,還能保持這麼好的狀態的媽媽,背後一定有一個被愛包裹的家庭環境。

據她說,每個月都是靠老公養,老公給多少,自己花多少。

那什麼標準呢?平均在3萬。

至於孩子,則有家裏的四個老人,輪番寵愛,就連自己有時想往上湊,都不太有機會。

而在生活裏,她的婆媳關係很好,與老公感情也很好,唯一能讓她生氣的點,可能就是彈琴沒彈好、跳舞沒跳好……

說實話,不少網友看到這一幕,都不禁發出“人比人,氣死人”的感慨。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大部分普通家庭,都無法給媽媽這個角色,提供這麼廣闊的舞臺。

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被愛包裹的媽媽們,確實有被人兜底的自由和灑脫。

比起沉浸在雞毛蒜皮裏的媽媽來說,被人所愛,背後就不再是深淵,而是無論自己追求什麼,都相信退路在前方。

說到這裏,也希望每一位男士,都能用心守護、好好愛自己的妻子。

因爲愛,本身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天然美容劑。

03.第三個地方:樂觀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這個詞,是由塞利格曼提出。

指的是人們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如何歸因,尤其是不好的事情。

而樂觀的解釋風格,就說的是當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採取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回應和看待。

比如董宇輝在一次直播的過程中,被網友提及眼睛小的問題,他就樂觀的解釋說: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但在複雜瑣屑的生活中,大多數媽媽是缺乏這樣的能力的。

比如,孩子因爲學走路摔倒了,下意識就是心疼,而忘了人只有在一次一次摔倒中,才能學會更好的行走。

比如孩子學習成績總不好,就會各種批評指責和督促,卻忽略了可能他有其它方面的潛能,有待開發。

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

如果我們能用積極向上的態度來看,或許就能在柴米油鹽的慌忙中,找到三分清閒。

那些懂得使用“樂觀解釋風格”的媽媽,往往面對怎樣的辛苦,都能自洽的找到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而這,或許纔是他們對抗衰老的資本。

其實,在媽媽這個角色裏,很多人都會遇到失衡的時候。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不但外界對媽媽有着各種嚴苛的要求,就連媽媽們都忘了,自己是一個獨立、主權完整的個體。

就像網上有人說的那樣: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續集。

只有每個人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而不是非要妥協的委曲求全,那麼灑脫的自由與青春,也會與自己始終相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