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說“太貴了不能買”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答案惹人心疼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4-12-21

逛超市的時候,孩子看上了一套積木,抱着盒子問我:“能買這個給我嗎?”

我瞄了一眼價格,心裏咯噔一下:499元?

脫口而出一句:“太貴了,不能買!”

話一出口,我看見孩子有點委屈地低下了頭,小聲嘟囔:“那我是不是不能喜歡這種東西了?”

聽到這話,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購物問題。

當我們用“太貴了不能買”來拒絕孩子時,孩子聽到的,遠比我們想象的多。

那麼孩子被拒絕的時候,內心想的是什麼呢?

難道再貴的東西,他想要就得給他買嗎?當然不是了,那我們要怎樣更好地回答呢?

一:當你說“太貴了不能買”,孩子聽到的是什麼?答案惹人心疼。

①“我不值得擁有好東西”

心理學認爲,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很多時候來源於父母的態度。

當我們說“太貴了,不能買”的時候,孩子並不會簡單理解爲“這個東西的價格不合適”,而是容易將這句話內化爲對自己的評價。

尤其是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還分不清需求和自我價值。

他們會誤解爲:“我不夠好,爸爸媽媽覺得我不值得擁有這些東西。”

長此以往,孩子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且配得感缺失,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總覺得自己的要求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②“錢是個很可怕的東西”

“太貴了不能買”這句話,會潛移默化地塑造他們對金錢的認知。

孩子的邏輯是直線的,他們會認爲:“就是因爲因爲錢,我纔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錢是一個讓我感到無助的東西。”

孩子開始對金錢形成一種認知:錢很重要,但它總是讓人焦慮、讓人煩躁。

而且研究發現,孩子對金錢的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成年後的消費習慣。

總聽到“太貴了不能賣”的孩子,在長大後常常會形成兩種極端:要麼對金錢過度焦慮,不敢花錢;要麼對消費失去控制,因爲總想補償小時候的“缺失”。

當貧窮內化爲自己的一種習慣,甚至對父母產生內疚感。他們會覺得給自己買東西是“給家裏添麻煩”。

③“我喜歡的東西是錯的”

有的時候,孩子在想要一件東西時,往往不是簡單地喜歡那個東西,而是內心覺得那件東西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比如,孩子想要買一套畫畫工具,因爲畫畫帶給了他快樂。而我們往往會覺得那些東西會影響孩子學習。

畢竟“玩物喪志”。

《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孩子需要通過父母的回應確認自己的興趣和選擇是被接納的。

當我們用“太貴了”否定時,孩子會覺得:“我喜歡的東西總是錯的,或者不夠重要。”

慢慢地,孩子會逐漸壓抑自己的喜好,選擇迎合父母的標準,放棄探索自己的興趣。

他們會選擇壓抑自己的喜好,轉而迎合“更實用”的需求,但他們內心的遺憾和矛盾感還是會長期存在的。

興趣和喜好被壓抑,孩子很難獲得精神上的快樂,課餘生活就會很容易被“玩手機”這樣的低層次快樂所“捕獲”。

以上說的種種問題,難道是說,貴的東西,他想要就得給他買嗎?

當然不是了,那我們要怎樣更好地回答呢?

二:那麼如何更好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第一步:表達對需求的理解

當孩子提出想買某樣東西時,先肯定他們的需求,而不是立刻否定。

哇,這個積木看起來很有趣,你喜歡它什麼地方?”

“你真有眼光,選的這個確實挺好!”

通過這樣的話語,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喜好被重視,內心得到認可。

第二步:讓孩子理解消費的邏輯

拒絕孩子並不意味着完全滿足需求,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讓他們明白:消費是需要選擇和規劃的。

“這個玩具確實挺貴的,咱們可以看看有沒有更划算的選擇?”

“我們可以先攢一攢零花錢,再考慮買它,好不好?”

這種方式不僅讓孩子理解“價格”的概念,也讓他們明白,金錢並非完全的障礙,而是需要合理規劃的資源。

第三步: 轉移注意力,提供替代方案

如果實在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可以嘗試引導他們關注其他選擇。

“雖然這個玩具有點貴,但這裏還有一套類似的,你覺得怎麼樣?”

替代方案既能滿足孩子的創造力需求,又不會讓他們感到被徹底拒絕。

那天在超市,我又問了孩子:“你爲什麼喜歡這套積木?”

他說:“因爲它能搭一個超級大的城堡,特別酷!”

聽到這話,我笑着對他說:“那我們回家一起用你的積木試試看,能不能搭出一個更酷的城堡?”

結果,他玩得不亦樂乎,早就忘了那盒“499元的積木”。

當我們拒絕孩子時,不要只盯着“價格”本身,而是試着去理解他們背後的需求。

這樣,不僅讓孩子覺得被尊重,也能在互動中教會他們如何合理看待金錢和消費。

你有類似的經歷嗎?孩子提出過“高價需求”時,你是怎麼回應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