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觀點
助力全職媽媽擺脫焦慮,關鍵在於看到媽媽們的付出與貢獻;通過丈夫的認可與支持,保證全職媽媽得到休息與調整。夫妻雙方只有相互溝通、理解、包容與支持,才能促進夫妻和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受訪人 | 佟新 文 | 肖敢
2016年,我開始從事建立支持型家庭關係的諮詢工作,至今已積累了100多個案例經驗。在我的諮詢案例中,一些全職媽媽是經過深思熟慮放棄工作的,她們既不放心將孩子託付給保姆,也難以依靠年邁的長輩提供育兒支持。多位全職媽媽坦言,“我只是在有限的條件下,作出最能接受的選擇”。
2025年7月28日,《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公佈,它是從國家層面首次以現金補貼形式,正式認可了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長久以來,由於家務勞動的價值難以量化,當全職媽媽迴歸家庭後,常陷入一種勞動與付出“不被看見”的失落感。家庭是相互滋養的港灣,而非單方面犧牲的場所,若爸爸始終忽視,媽媽積壓的委屈可能轉化爲夫妻間的冷漠。
好的支持是尊重加分擔
照顧0~3歲嬰幼兒的全職媽媽最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新手媽媽產後往往面臨顯著的心理落差:從懷孕時全家呵護的焦點,驟然轉變爲嬰兒照護的主要責任人,這種急速的角色轉換,讓她們措手不及。與此同時,嬰幼兒的進食、排泄、睡眠都不可預測,媽媽們常常被迫日夜顛倒。有人建議“孩子睡你就睡”,現實情況卻是:孩子入睡後,媽媽還要操持家務,或因爲過度疲憊、精神興奮反而難以入眠。產後抑鬱往往就在這種身心消耗的狀態下悄然發生。
全職媽媽在肩負大部分家務與育兒重擔的同時,若再患上產後抑鬱,其處境將雪上加霜。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丈夫未能充分理解這一狀況,他們覺得妻子“情緒化”,實際上妻子的行爲可能是抑鬱症狀的表現。
一個簡單的睡眠調整就能帶來顯著的情緒改善。我在諮詢中通常會建議照料0~3歲嬰幼兒的媽媽,應確保每週有1~2天在獨立臥室睡個整覺。這意味着爸爸在此期間全權負責夜間育兒工作。爲此,媽媽需要提前準備好擠出的母乳。倡導爸爸參與育兒這件事,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每一個具體操作中,比如掌握沖泡奶粉的溫度和比例,學習半夜孩子哭鬧時的安撫技巧等。夫妻二人可共同建立一個時間計劃表,生活的秩序感與安全感會隨之而來。
養育孩子是一場需要合作的旅程,許多媽媽常常獨自扛起這份重擔,內心藏着“孩子爸爸可能做不好”的擔憂。這份不放心,有時會表現爲指手畫腳,無意中損耗了彼此的信任。
我會直接建議:你試着真正放手一天,出去和朋友喫個飯、散個心,看看結果如何?多數媽媽的第一反應都是:不行,我怎麼能把孩子交給他。破解之道在於必須讓媽媽跨出第一步。她們會發現孩子能適應不同的照顧方式,爸爸的育兒能力被低估了。媽媽需要給爸爸成長的空間,就像當初自己不斷學習做媽媽一樣,爸爸也需要通過實踐來積累育兒經驗。媽媽還要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情緒所主導,明確地說出“今晚你幫忙帶孩子,我要好好休息一下”,大多數爸爸都會願意配合。如果爸爸不在身邊,也可以請求父母或保姆幫忙。媽媽要調整心態,不能一味地貢獻。
當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後,全職媽媽的育兒負擔通常會有所減輕。我會建議,即便孩子年齡漸長,仍需保證每週至少有一天是“爸爸的專屬育兒日”,確保媽媽獲得一整天的休息。爸爸獨自育兒既能體會媽媽帶孩子的辛苦,也能享受親子互動的快樂。
好的愛是成全他的願望
我在諮詢過程中,會和來訪者一起討論什麼是好的關係、如何理解和表達愛,在討論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支持性的夫妻關係在於願意瞭解對方的夢想,並願意幫助對方實現夢想。
有對夫妻兩地分居,丈夫的工作收入可觀,妻子全職在家帶孩子。孩子上幼兒園後,妻子覺得不再需要婆婆幫忙,要求她離開,但是婆婆想繼續照顧孫子。夾在婆媳之間的丈夫不知道該怎麼辦,以爲送妻子包和花能討好她,讓她願意接受婆婆,卻發現她根本不在意這些。於是我問這位丈夫:“你知道妻子的夢想嗎?”丈夫沉思良久後回憶道:妻子之前是名會計,曾提起想考取國際會計師資格證。“那麼,你們可以討論一下這件事,對她未來的發展很有幫助,你願意資助她完成這個夢想吧?”丈夫當即表示同意:“沒問題,我完全可以出錢讓她去進修。”當他和妻子討論後,妻子特別高興,表示自己學習時,可以請婆婆幫忙接送孩子。
被深刻理解的力量,讓他們的關係實現了質的飛躍,長期積累的婆媳矛盾自然得到化解。真正的理解與支持往往很簡單,許多丈夫習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忽略了妻子真正的需要。唯有基於瞭解的支持,纔是最重要的。
全職媽媽的付出雖不直接產生經濟收益,卻在維繫家庭正常運轉和培育下一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然而,由於家務勞動的價值難以量化,這造成了一種表面現象:似乎是丈夫獨自支撐着家庭經濟。經濟上的依賴也會給妻子帶來心理負擔。
在實際生活中,不少丈夫會主動將收入交由妻子管理,分配家用。可一旦家庭出現矛盾,長輩常會以“錢都是我兒子掙的”這類言論介入,這種不對等認知恰恰成爲許多家庭衝突的導火索。全職媽媽的價值需要“雙重肯定”:一是自我心理上的堅定,二是外界以明確收入的形式予以認可。後者哪怕僅參照家政薪酬標準,也能賦予媽媽應有的安全感。此外,家庭還可以嘗試定期進行“角色互換”。有位體驗過帶孩子的爸爸,在日記裏寫道:從早到晚連軸轉,剛想休息孩子就醒了,我這才明白妻子說的“累”是什麼意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採取積極措施支持全職媽媽再就業》的提案,這是全職媽媽提升社會地位、實現男女平等的重要保障。事實上努力突破傳統性別角色、積極參與育兒的父親,也面臨着來自傳統性別文化的多方面壓力與挑戰:有的爸爸爲接孩子向公司請假,前兩次老闆勉強同意,到第三次就直接質問:你沒有老婆嗎?爲什麼非要你去接?當同事和他約飯時,如果說“我得回家看孩子”,就可能招來異樣的眼光……
家庭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折射出整個社會的性別結構性關係,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解決。我們通過對全職媽媽現狀的理解及其面臨問題的科學應對,有助於促進社會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性別公正的發展模式。
佟新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