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父母能夠與孩子心連心時,有些問題或許不攻自破。
文 | 趙一錦(心理諮詢師)
在初二上學期的期中考試結束後,瑤瑤的身體出現了異常,先是出溼疹,接着一直低燒。父母帶她到各個醫院檢查,均未查出器質性問題。有醫生建議他們去精神科,結果,瑤瑤被診斷爲中度焦慮和輕度抑鬱。對此,父母不能接受:好好的女兒怎麼會抑鬱呢?
瑤瑤:我已經很努力了
上初中後,我發現不會做的題越來越多。一開始,我拼命學習,總算勉強跟上了進度。可到了初二,這招不好使了。不管多努力,我就是學不會。我不敢告訴媽媽,怕她罵我“廢物”“不夠努力”。媽媽發脾氣時很恐怖,我會嚇得渾身發抖。
這次期中考試,我沒有一科是答完的。我太害怕考不好了,所以每一道題都摳得非常細,根本沒有時間做大題。考完試,我不敢面對媽媽。可是,她不停地問:“這次考得怎麼樣?能不能進前十啊?有沒有改掉馬虎的毛病?”聽媽媽講話的時候,我真想跳進江河湖海里,再也聽不見她的聲音。
第二天早上,我發現皮膚出現異常。去醫院檢查後,醫生說是溼疹,開了藥,媽媽就送我去學校了。可上課時,我依然聽不懂,甚至有些精神恍惚,感覺自己好像被困住了。我不敢和媽媽說,她從來看不到我的付出。可是,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她還可以更優秀
瑤瑤爸爸是重點大學的高才生,我畢業於一所普通大學。瑤瑤出生後,考慮到她爸爸的收入和晉升空間等都遠超過我,且他一個人賺錢足夠支撐我們過很好的生活,我決定全職帶娃。
對於瑤瑤,我付出了很多。瑤瑤剛上幼兒園時,我盯着她背唐詩。一開始,她背不下來,經過罰站、打手板後,她背得越來越好。瑤瑤上小學後,每天預習多少、刷多少題等,我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在我看來,準備這麼充足,考一百分是理所應當的。如果沒能做到,會批評她,並叮囑她要努力做得更好。
瑤瑤很聽話,我說什麼,她就做什麼。整個小學階段,瑤瑤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瑤瑤爸爸見女兒被我教育得如此優秀,很滿意,也很放心,從來不過問。只要瑤瑤再努努力,將來一定會更優秀,過上很好的生活,真想不明白她爲什麼會抑鬱。
解決:情感比成績重要
我單獨邀請瑤瑤媽媽走進諮詢室,跟她說明孩子的狀況,表示未來的工作會以減壓爲主,但需要家長配合。瑤瑤媽媽立刻點頭答應:“瑤瑤很聰明也很努力,只要身體調整過來,她一定會比之前更優秀。”
我意識到,瑤瑤媽媽並沒有明白孩子“爲什麼”抑鬱,以及抑鬱對孩子的影響。於是,我決定說得更明確些:“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但我們需要看到智力因素對成績的影響。大多數人認爲只要努力,成績就一定好。我們不否認努力的作用,但忽略了智力因素,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的。”
對此,瑤瑤媽媽很不解:“她爸畢業於‘雙一流’大學,我的學校也不差,我們孩子的智商不至於只能上職高吧。”“智商除了遺傳因素,還有概率問題,父母的智商越高,子女超越父母的概率越低。”
爲了便於瑤瑤媽媽理解,我進一步分析了瑤瑤的情況。瑤瑤小學成績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長的強迫複習和鞏固。到了初中,情況發生了變化。上初一時,瑤瑤可以通過努力勉強跟上進度;但到了初二,僅通過努力,她根本無法做到。於是,瑤瑤開始自我懷疑,最後陷入深深的絕望。溼疹等是軀體反應,心理層面則出現了焦慮和抑鬱。
“作爲家長,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平凡,卸掉壓在她身上的負擔。”“我大概理解了,但還是接受不了。而且,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如果不能考個好大學,將來怎麼辦啊!”瑤瑤媽媽開始哽咽起來。
很多人都以爲只有高學歷,纔能有好生活。瑤瑤爸爸的實際經驗恰好“驗證”了這一觀點。所以,瑤瑤媽媽很自然地有了一個教育目標:督促女兒好好學習,將來考名校。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人人都可以過上好生活。“如果瑤瑤不是學習的料,咱們要及時更換賽道。現在,瑤瑤只是有軀體化症狀和中輕度的情緒問題,如果父母再繼續執着於逼她學習,後果可能是這個家承受不了的。”
瑤瑤媽媽嘆了口氣,說道:“老師,雖然我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但作爲媽媽,我確實失職了。只要孩子健康快樂,比什麼都重要!”“是的,理解到這些就很了不起了。接下來,咱們要學習如何和孩子進行情感溝通。”
聽我這麼說,瑤瑤媽媽有些不明白:“我覺得我們的溝通還不錯啊!”瑤瑤媽媽所說的溝通更多是聊孩子的成績,但從來沒有看到孩子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也沒有感受到她的心理困境。“除了成績,瑤瑤的世界沒有人看見。在一個沒有情感聯結的空間,她變得孤獨無依。因此,我們要學的是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情感溝通。”瑤瑤媽媽若有所思:“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想想,她好像確實不怎麼跟我說心裏話。”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接下來便是怎麼做。有效的情感溝通包含三個要素:在某個事件或情境下,關注自己,聯結他人。具體怎麼做呢?看到孩子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結合事件表達對孩子的態度,以及自己的想法。
爲了便於瑤瑤媽媽操作,我舉了個例子。回到家,看到瑤瑤正在寫作業,結果怎麼也寫不出來,怎麼辦?可以這麼說:“瑤瑤在寫作業呀。媽媽看到你緊皺眉頭,怎麼啦?是題不會做,還是在學校受了委屈?”瑤瑤可能會給予回應,也可能不會。因爲媽媽突然改變溝通模式,她有些不適應。不要擔心,經常這樣溝通,她會慢慢相信媽媽,逐漸說出心裏話。
假設瑤瑤回答作業題不會做,媽媽可以說:“這樣呀,那媽媽就沒有那麼擔心你了。”通過這句話轉移焦點,即我關注的是你,不是學習。然後繼續說:“剛剛媽媽看到你皺着眉頭很擔心,怕你遇到了什麼難事或不開心的事。”
等孩子說完,媽媽可以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支持:“媽媽看到你在努力就已經很滿足了。同時我也知道,你期待自己可以更進一步,媽媽支持你。遇到難題時,我們的目的是找到答案,對不對?來,放鬆一下,看看除了自己在這裏較勁,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找到答案。”跟孩子一起探索,鼓勵她多說,而不是父母在說教。
一個月後,媽媽反饋瑤瑤開始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三個月後,瑤瑤的溼疹消失了。半年後複查時,瑤瑤的焦慮和抑鬱已經沒有明顯的陽性指標,她終於可以快樂地學習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