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無使親憂”到“立身顯親”,曾國藩的家書不僅傳遞親情,更是一部孝道家訓。這些流淌在筆墨間的諄諄教誨,成就了曾氏家族百年不衰。
文 | 劉餘莉 苗水
作爲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對孝道極爲重視,他一生寫了衆多家書,其中論及孝道的有數百封之多。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位“千古第一完人”是如何實踐聖賢教誨,將孝道轉變爲生活點點滴滴的。
飲食起居皆須留心。曾國藩認爲“能養”是孝道的基本底線,強調物質奉養需細緻入微。爲官早期經濟拮据時,曾國藩常靠借債來度日,但總會想方設法給家裏寄錢。他認爲物質供養應“體現在細微處和關鍵處”,最後一塊錢優先用於父母飲食,而非追求表面排場。
曾國藩時時掛念父母的健康狀況。道光二十三年,剛升任內閣學士時,他在信中寫道:“男在京身體平安,唯念母親腿疾,夜不能寐。”家書中頻繁提及爲父母置辦補品,還要保證質量,要求子弟寄送藥材須“辨明產地”。
事親以得歡心爲本。曾國藩提出“無使親憂”,在外期間堅持給父母寫信,稟報身體狀況和生活安排,並通過“臨睡洗腳”“飯後散步”等養生方法保持身體健康,以免父母擔憂。有一次,行軍途中帳篷漏水,他渾身溼透仍護住筆墨,“今夜必寫家信,免父母懸望”。
事親以得歡心爲本。曾國藩在給家中長輩的信中,總以特定的格式表達敬意,還強調“孝貴順心”。咸豐年間,曾家老宅翻修,弟弟們想建氣派門樓,曾國藩寫信勸阻:“祖父素喜簡樸,若違其志,雖華屋亦非孝也。”最終按照老人心意,用省下的銀錢購置30畝義田賙濟鄉鄰。曾氏雖提倡“順者爲孝”,但強調“不可愚順”,體現了“從義不從父”的高度智慧。
立身行道揚名顯親。曾國藩認爲繼承父母志向是孝道的昇華,始終遵循父親“靜心養性”的教導,並將此作爲修身準則,要求自己及兄弟子侄以父輩志向爲標杆,讓“讀書發憤”“勤儉持家”等成爲家族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
“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曾國藩以身作則友愛兄弟,和睦家族。他的衆多家書是寫給諸弟的,言辭之間盡顯關愛。當兄弟希望求學時,曾國藩直接負擔起鉅額費用。他的做法對家族成員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家在相互關愛中共同成長。
曾國藩在家書中教導子孫,“侍親之孝”需與“讀書明理”結合,只有自身“立德立功立言”,方能真正實現“揚名顯親”的孝道終極目標。他要求兄弟考取功名時“非爲利祿,實慰雙親暮年之心”,將個人成就與家族榮光相融,使孝道成爲驅動家族成員積極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
劉餘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倫理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羣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代表作:《領導幹部讀〈羣書治要〉》《平治天下》《〈羣書治要〉十講》《劉餘莉傳統文化十二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