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瘦”和從小“胖”的孩子,長大有啥區別?3大差異,別大意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10-04

看到小一點的娃娃,我們總會忍不住誇他說:

“哎呀,白白胖胖的,帶得真好!”

可當孩子到了2、3歲時,他漸漸褪去嬰兒肥,我們就不希望他那麼胖了。

畢竟,不怎麼好看。

大部分孩子,隨着慢慢長大,他體重比較合理,雖然會偏胖一點或偏瘦一點,總體還是健康。

但有些孩子,從小時候起,就比較胖,就算長大,也沒有瘦下來。甚至到了青春期,他體重更胖了。

那你知道,從小“瘦”和從小“胖”的孩子,長大有什麼區別嗎?

3大差異,你可別大意了。

一:從小胖的孩子,長大很難瘦下來

有一項長期追蹤的研究發現:從小胖的孩子,長大後,88%的人會繼續肥胖。

也就是說,10個胖小孩,只有一個長大後可能會瘦下來,剩下9個會繼續肥胖。

這是因爲,胖小孩身體裏的“脂肪細胞”,跟瘦小孩不一樣。

我們可以把孩子的身體,想象成一個“玻璃瓶”。

當孩子每天喫很多東西,尤其是高糖、高熱量、高脂的東西,那玻璃瓶裏的脂肪細胞,體積就會變大。

這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比之前胖了一點。”

但如果,孩子的飲食習慣不改變,繼續這樣喫,喫個好幾年。脂肪細胞體積再怎麼增大,也總有個度。

怎麼辦呢?

那就增加脂肪細胞數量吧。

於是,孩子變得更胖了。

你可能會說,沒關係,等他以後長大自然就瘦下來了。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假設,同樣的“玻璃瓶”,瘦小孩的瓶裏,裝了100個正常的脂肪細胞。

而胖小孩的玻璃瓶裏,卻可能裝了200個加大版的脂肪細胞。

有什麼區別?

區別可大了去了!

相比體積變大,脂肪細胞數量增多,纔是最可怕的!

等他們長大,瘦小孩變胖了,他只要努努力,把玻璃瓶裏100個脂肪細胞體積減一減,他就成功瘦下來了。

而胖小孩,他需要減的,是200個脂肪細胞的體積。這些脂肪細胞,還容易反彈。

這考驗的,是巨大的毅力和自制力。

而且悲催的是,脂肪細胞數量一旦變多,就幾乎不會再自然減少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任由孩子從小肥胖到大,那很大程度上,他基本就與瘦無緣了......

所以,我們別老擔心孩子營養不夠好、零食不夠多,就一個勁地讓他喫喫喫,喫成了胖子,他將來,哭都沒地兒哭去。

二:從小胖的孩子,往往比較自卑

我們知道,肥胖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危害,比如三高、糖尿病、心血管問題等等。

但同時,我們還會忽略那“看不見”的危害——孩子的心理問題。

我們總以爲,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大家友好、合作,手拉手互幫互助。

但其實,孩子的世界,是比較原始、強者壓制弱者的世界。

那些性格比較強的孩子,很容易就組建團體,尋找那些看上去“不一樣”的孩子。

偏胖的孩子,很容易被人取外號、笑話他的身材。

一次兩次還沒事,如果長期被人這樣嘲笑、欺負,就是隱形的霸凌了,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較低的自尊。

他會對自己的外貌自卑,從而覺得“我不夠好”、“我令人討厭”這樣的負面想法。

時間久了,他還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不願意多與同學打交道,不敢參加集體活動。

他的性格,相對別的孩子,還多一些敏感、怯弱和自卑。

三:從小胖的孩子,是安全感不夠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喫得很飽,肚子也不餓,可就是想找點東西喫,我們還自嘲:“嘴巴寂寞。”

按理說,想喫東西,是因爲身體需要。那在不餓的狀態下,有些人還一個勁喫、喫到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假性飢餓”。

就是說,當我們情緒出問題時,比如有壓力、緊張、害怕、孤獨時,我們自然就會向食物尋求慰藉。

那一個孩子,他生長髮育只需要那麼多營養,可他爲什麼還一個勁喫,喫得比別人多、喫到撐呢?

可能在他的成長環境裏,他缺乏安全感,或者缺愛。

比如養育他的人很兇,經常罵他、打他,他就會一直處於緊張、害怕的情緒狀態。

這些情緒,若得不到緩解,他就會用“喫東西”,來緩解這些不好的感受。

還比如,孩子爸媽不在身邊,他缺乏安全感,或者缺少大人的愛和關注,他也會用喫來尋求慰藉。

因爲食物,可以讓我們大腦釋放多巴胺,產生短暫的愉悅和滿足感。

也就是說,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喫東西,能讓他暫時感覺好一點。

所以,即便不餓,他也要喫很多東西。

而喫很多東西,他就會變胖。一變胖,他就自卑。一自卑,他就想要喫東西。

形成惡性循環。

而且,孩子一旦小時候形成這種循環,長大就很難改。

他心情一不好,就想喫,甚至暴飲暴食,導致一直瘦不下來,即便瘦下來,又很容易變胖。

所以說,從小胖的孩子,他不僅僅是外在看上去胖,還可能是情緒、安全感等心理上的一些信號。

我們可別大意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