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沒,凡是不喫藥,拒絕治療的抑鬱症患者,都有着同一類父親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10

在心理諮詢中,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抑鬱症患者:

他們抗拒喫藥,認爲藥物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會讓人產生依賴。

他們也不去運動,認爲運動改善抑鬱沒有道理,對此不屑一顧。

對於心理治療,也是非常的排斥,認爲心理治療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就是講講大道理而已。

他們內心明明渴望擺脫痛苦,卻像被困在無形的屏障之後。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心痛的共性:這些患者的背後,常常站立着一位情感疏離、吝於肯定的父親。

美國心理學會(APA)研究指出,父親在孩子早期發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投入、積極關注和及時認可,是孩子建立健康自我價值感和內在安全感的關鍵基石。當這塊基石缺失,孩子猶如在風雨中飄搖的幼苗。

《兒童發展》期刊上一項追蹤研究更爲直觀: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極少或從未獲得父親真誠鼓勵與肯定的孩子,成年後陷入抑鬱狀態時,治療依從性顯著更低,對藥物、運動等結構化治療手段的牴觸感更加強烈。

他們內心有個空洞:從未體驗過無條件的接納,自然難以相信藥物或他人的幫助能真正有效。他們潛意識中埋藏着一種信念——“我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當醫生開出藥方或建議運動時,深藏的不配得感被激活:“喫這麼好的藥?花這麼多精力在自己身上?這太奢侈了,我根本不配。”

他們習慣了父親的“情感缺席”,因此對依賴外界幫助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懼。主動尋求並堅持治療,意味着要承認自己需要依靠他人——這與他們從小習得的“只能靠自己”的生存模式相悖,引發強烈不適。他們寧願在痛苦中維持那份熟悉的“獨立”假象。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當童年缺乏來自父親的關鍵性認可,成年後的自我修復之路註定漫長。

真正的療愈,始於打破“父親目光”的枷鎖,學會從內在尋找力量:

1、覺察與承認傷痛:勇敢正視童年父愛缺失帶來的情感空洞,允許自己爲此感到悲傷、委屈甚至憤怒。這不是軟弱,是自我理解的開始。

2、成爲自己的“理想父親”:練習用你童年時最渴望聽到的溫和、鼓勵的話語與自己對話。當完成一個小任務(哪怕是按時喫藥、出門散步十分鐘),請對自己說:“我看到了你的努力,這很好。”

3、重新定義“價值”:你的價值不取決於是否達到了某個外在標準(如父親的期望),也不取決於是否“完全健康”。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

4、從點滴行動中積累掌控感:選擇力所能及、能帶來點滴的積極體驗的事情堅持去做。可以是每天記錄三件感恩小事,或是五分鐘的深呼吸。重點在於“我選擇做”和“我能做到”的體驗積累。

重建內在的認同,這兩本書建議好好看,跟着做:

第一本書是《情緒自救》:這本書教你識別內在那個嚴苛的“批判者”(往往內化了父親的否定聲音),並通過“情緒轉化法”,化解內心的批判和否定,從而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和狀態。

第二本書是《抑鬱症打卡自救》:通過科學的每日小練習(認知調整、行爲激活等),幫助你在可量化的進步中,逐步打破無力感,親手重建對生活的掌控感和自我認同感。

給陪伴者的建議,如果你是抑鬱症患者的父母或家屬請你接下來這樣做:

放下評判與催促:理解他們的抗拒背後是深層的傷痛與恐懼,“你爲什麼不喫藥”遠不如“我理解這對你來說很難,我能爲你做點什麼?”有效。

做穩定的支持者:不因他們的反覆而動搖你的關心。你的穩定存在本身,就是對抗他們內心“不被愛”信念的有力證據。

鼓勵而非替代:支持他們尋找內在力量,而不是包辦所有。可以說:“我相信你有能力邁出這一步,我會一直在這裏。”

父親留下的空洞,最終只能由自己親手填滿。當患者停止在舊日缺席的陰影裏尋找認可,轉而看向自己的內心,從自己的內心出重建自我價值時,真正的康復纔會到來,這並非遺忘傷痛,而是人生的醒悟與成長,你會明白,人生的價值,不是別人認爲你好不好,而是你認爲自己好不好,纔是最重要的。

你永遠是你生命中的主人,你在自己心中是什麼形象纔是最重要的。包括自己父母是什麼看自己的也都不重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