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老公十年的重度抑鬱,竟然被我這個笨方法給治好了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12

我和老公是高中同學,至今結婚快十年了,剛認識他的時候,陽光,活潑,帥氣,溫暖,愛唱歌,愛笑,積極善良,但是從孩子出生後發現整個人好像變了,總是和我發脾氣,每天喝酒,喝完酒就坐車走了,總是看不到他身影,那個時候感覺他整個人都不好了,那個時候我也不瞭解抑鬱症,之後是老是提醒我說帶他去醫院看心理醫生。

他抑鬱最嚴重的那陣子,整整一年沒怎麼出過家門。白天拉着窗癱在沙發上,啥也不管,孩子也不管,除了睡覺就是不停的刷手機。人也非常的邋遢,不刷牙,一個月都不洗一次澡。有次我半夜起來給他蓋毯子,他猛地吼了句“別碰我”,情緒變得很暴躁,讓我和孩子都不敢靠近他,甚至不敢和他說話。

那時候我總以爲,藥能救他。醫生開的藥換了好幾種,從一開始喫了能睡三四個小時,到後來喫再多也沒用。他自己也煩,常常把藥盒扔得滿地都是,說“喫了又怎樣?我還是這副鬼樣子”。後來我才明白,抑鬱症這東西,藥能暫時按住情緒的火山,卻堵不住底下那些翻湧的岩漿,那些他藏了十幾年的心結,對自己的否定,還有對生活的無力。

轉機是從一個特別小的事開始的。那年春天,小區裏的玉蘭花全開了,白乎乎的像堆了一地雪。我沒指望他能出門,就自己搬了個小馬紮坐在樓道里曬太陽,手裏轉着個健身環。他不知什麼時候站在門口看我,看了好一會兒,悶悶地說:“這玩意兒,能有啥用?”

我說:“不知道啊,就瞎轉着玩,總比坐着強。”

那天他沒回屋,就靠在門框上,看着我轉了半小時。第二天,他竟然主動拿起另一箇舊健身環,坐在我旁邊,動作笨得像個學步的孩子。

一開始他只轉五分鐘就扔開,說累。我沒催,就自己轉自己的,嘴裏哼着我們高中時聽的歌。慢慢的,五分鐘變成十分鐘,後來我們會一起下樓,繞着小區走一圈。他話還是少,但眼裏的空茫好像淡了點,有次路過花壇,他甚至指了指:“這草長得比上次高了。”

後來我在一篇研究報告裏看到,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每週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抑鬱症患者,康復率比單純服藥的人高出30%。運動時大腦分泌的內啡肽,就像給情緒上了層“緩衝墊”,能讓人在面對負面想法時,少一點崩潰,多一點餘地。

真正讓他改變的,不只是手裏的健身環,更是他願意“動”起來的心思。以前他總把自己困在過去——高中時被同學孤立的事,工作上被領導誤解的坎,翻來覆去想,越想越覺得“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但每天走走路、轉轉會兒之後,他好像有了點力氣去面對那些事。有天晚上,他突然說:“其實那時候同學也不是故意的,他們就是不懂怎麼跟我說話。”

我想起馬斯洛說過的一句話:“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着改變;態度跟着改變,你的習慣跟着改變。”他開始願意翻我給他買的兩本書,一本是《情緒自救》,裏面教怎麼用正念呼吸穩住情緒,他現在每天睡前會做二十分鐘。

另一本《抑鬱症打卡自救》,他在上面畫了好多小對勾,今天“出門走了1000步”,明天“沒對老婆發脾氣”,那些小小的勾,像在黑暗裏點的燈。跟着書中的積極思維訓練,每天上午三十分鐘,漸漸的他看問題的方式變得積極了。

現在他雖然還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再也沒說過“活着沒意思”。上週他甚至主動說:“明天陪我去複診吧,問問醫生能不能減點藥。”

如果你身邊也有被抑鬱症困住的人,我想跟你說幾句實在的:別指望藥片能解決所有問題,就像別指望一場雨能澆滅所有火。陪他做點小事吧,散散步,養養花,哪怕只是一起坐着發會兒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讓他知道,他不用一個人扛着。

還有,別忘了心疼自己。就像老周後來跟我說的:“你要是垮了,誰還能看着我好起來呢?”我們先是自己,纔是誰的愛人。這場雨總會停的,只要我們肯慢慢走,總會看到晴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