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猶豫是否接收2萬基建工程兵,李人林:別爲難,我們帶嫁妝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26

1982年,深圳還只是個剛從漁村爬起來的小城,經濟特區剛掛牌沒幾年,熱火朝天的建設勁頭已經起來了。那時候,中央下了個大決定,要把基建工程兵這個部隊撤銷掉,幾十萬官兵得找地方安置。基建工程兵的司令員李人林瞅準了深圳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提出帶兩萬官兵過來,改成地方施工隊,給特區添把力。可這事兒一提出來,深圳這邊卻犯了難,猶豫了好一陣子。畢竟,這不是小數目,兩萬人加上家屬,得好幾萬張嘴喫飯,深圳那點家底夠不夠用啊?最後,李人林拍了桌子,說了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別爲難,我們帶嫁妝!”這“嫁妝”一詞,把深圳的顧慮給化解了,也給特區建設帶來了新氣象。

基建工程兵是啥來頭

要說基建工程兵,得先搞清楚這支隊伍的來歷。基建工程兵是解放軍的一個兵種,1966年正式成立,專門幹國家大工程的活兒。早些年,他們的前身就是部隊裏搞基建的單位,後來國家需要搞工業化、大建設,這支隊伍就應運而生了。到1979年,基建工程兵的規模已經不小了,全國有32個支隊、5個技術學校、156個團,總人數將近50萬,分佈在25個省市自治區。他們乾的活兒可不輕,修水電站、建鐵路、挖煤礦、搞冶金廠,哪兒有大工程,哪兒就有他們的身影。

這幫人不是普通的施工隊,紀律嚴得很,跟部隊一個樣,作風硬朗,技術也不含糊。幾十年下來,他們給國家攢了不少家底,像三峽工程的前期準備、京九鐵路的一些路段,還有好多工業基地,都是他們一鏟子一鏟子幹出來的。可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基建工程兵這種部隊模式有點跟不上趟了。1982年,中央下了決心,基建工程兵要撤銷,官兵們得轉業安置。這時候,李人林就帶着他的隊伍,琢磨着去哪兒能接着發揮作用。

1979年,中央拍板在深圳搞經濟特區,算是給中國改革開放探路。1980年8月,深圳特區正式掛牌,市委書記梁湘帶着一幫人開始擼起袖子幹。梁湘這人膽子大,眼光也長遠,他上臺沒多久,就把購票證、糧票這些老規矩給廢了,還搞了勞動合同制,開了全國第一個外匯調劑中心,吸引外資進來。深圳那時候真是從零開始,原來的羅湖就是一片稻田加漁村,硬是被他帶着人搞出了“深圳速度”。不到幾年,高樓就起來了,路也修上了,外商也來了。

可問題也擺在眼前,深圳缺人缺得厲害。特區剛起步,建築隊總共才兩三百號人,技術好的早就跑香港打工去了。省裏其他施工隊倒是能調過來,可那些隊都盯着利潤,幹活拖拖拉拉,質量還不一定靠得住。梁湘心裏跟明鏡似的,特區建設不能等,得找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就在這時候,李人林帶着兩萬基建工程兵的提議找上門了。

深圳爲啥猶豫

1982年初,李人林派了個副參謀長叫徐馨來的,先去了廣州,想跟廣東省委談談安置的事兒。廣東省委那邊一聽,覺得自家施工企業已經夠用了,再塞兩萬人進來,怕是資源分配不過來,就給婉拒了。徐馨來沒放棄,又跑到了深圳,跟深圳市委接上了頭。

深圳這邊一聽兩萬官兵要過來,反應可不是一邊倒的歡迎。市委裏開了好幾次會,意見分成了兩派。支持的人覺得,解放軍作風硬、技術強,來了就能幹活,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可反對的同志也有自己的道理:深圳纔多大點地方啊?本地人口不到三萬,突然加兩萬官兵,再加上六千多家屬,人口翻倍,水電糧食哪兒夠用?物價不得蹭蹭往上漲?還有人擔心,香港那邊盯着呢,這麼大一支部隊調動過去,會不會讓人家瞎猜,給特區形象抹黑。

梁湘作爲市委書記,壓力不小。他知道特區建設缺人,可也明白深圳這點家底經不起折騰。市委開了會,副祕書長舒成友站出來勸,說這機會不能錯過,深圳現在缺的就是基建工程兵這樣的隊伍。梁湘聽進去了,派舒成友跑北京,去找李人林當面聊聊,看看這事兒到底能不能成。

李人林的“嫁妝”解困局

1982年7月,舒成友到了北京,找到了基建工程兵的司令部,跟李人林、張廣生、徐馨來幾個領導坐下來談。舒成友把深圳的難處擺在桌上,說人口壓力大,資源緊巴巴,希望基建工程兵能理解。李人林聽完,哈哈一笑,說了句:“別爲難,我們帶嫁妝!”徐馨來接着補充,兩萬官兵,六千家屬,固定資產六千多萬,流動資金一億,設備五千多萬,全都帶過去。舒成友一聽,眼睛都亮了,趕緊說回去就彙報。

這“嫁妝”可不是隨便說說。六千多萬固定資產、一億流動資金、五千多萬的設備,那時候對深圳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特區建設最缺啥?錢和設備啊!基建工程兵這一來,不光帶了人,還帶了真金白銀,深圳的顧慮一下子就少了大半。梁湘聽了舒成友的彙報,拍板同意接收,這事兒就這麼定下來了。

基建工程兵來了之後

1982年秋天,兩萬基建工程兵帶着機械設備和資金,開進了深圳。他們一來就沒閒着,平丘陵、填泥塘、修路、蓋樓,忙得熱火朝天。深南大道、電子大廈、市委大樓、友誼商店,這些深圳早期的標誌性建築,都是他們幹出來的。1983年,他們接手國貿大廈的活兒,三天蓋一層樓,全國都震了一震,“深圳速度”這詞兒就是這麼來的。幾年下來,他們幹了160多個工程,把深圳的基礎設施打出了個雛形。

1983年9月15日,基建工程兵正式轉業,改成了深圳市特區建設總公司。軍裝脫了,可幹勁沒丟,他們接着搞機場、碼頭、深南大道擴建,還蓋了上千棟高樓和無數小區。這幫人還給深圳輸送了八千多骨幹,公安、紀檢、基建各個口子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說,深圳能從一個小鎮變成大城市,這支隊伍功不可沒。

基建工程兵不光給深圳帶來了樓和路,還留下了一種精神。他們那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勁頭,成了深圳“拓荒牛”文化的根基。後來深圳人常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跟基建工程兵當年的拼命幹活脫不了干係。幾十年過去了,深圳從邊陲小城變成了全球一線城市,當年的兩萬工程兵功勞簿上得記上一筆。

回頭看1982年深圳猶豫接收基建工程兵這事兒,真是挺有意思的一段歷史。梁湘帶着市委頂住壓力,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李人林一句“帶嫁妝”,展現了軍人的擔當。這兩萬人的到來,改變了深圳的命運,也給改革開放添了塊磚。這段往事告訴咱,關鍵時候,魄力和智慧缺一不可。今天深圳的高樓大廈裏,還能聽到當年基建工程兵的迴音呢。

Scroll to Top